一、兩度被貶為連州刺史
公元805年(唐永貞元年),“永貞革新”僅僅維持百余日即宣告失敗,作為革新派的劉禹錫和柳宗元等八人開始了被朝廷放逐的貶官生涯,史稱"八司馬"。劉禹錫最初被貶為連州刺史,走到荊南(今湖北江陵),朝廷反悔,“吏議以是遷也不足償其責”(劉禹錫《連州刺史廳壁記》),將他就地降官,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馬,劉禹錫沒有來成連州,與連州緣慳一面。
公元814年年底,劉禹錫在朗州度過九年下放干部生涯后,和當時在永州任司馬的柳宗元等人奉詔回京,非常興奮,寫下“云雨江湘起臥龍,武陵樵客躡仙蹤。十年楚水楓林下,今夜初聞長樂鐘”詩句。但劉禹錫還是樂觀得早了些,不久就因言獲罪。他在游玄都觀看花之后寫了一首詩:“紫陽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詩中采用語意雙關的比興手法,以“桃千樹”暗喻滿朝新貴,被認為“語涉譏諷”,隨即被貶到更遠的播州(今貴州遵義一帶)。在朝中幫劉禹錫說情的御史中丞裴度眼里,“播極遠,猿狖所宅”,就是說,播州是離京城長安非常遙遠的地方,蠻荒到什么地步呢?沒有人煙,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劉禹錫上有八旬老母,他的好友柳宗元幫忙說情,愿意以相對文明的廣西柳州與劉禹錫互換,最后,皇帝“終不欲傷其親”,恩準劉禹錫貶為連州刺史。于是,劉禹錫在十年之后,與連州續上了躲也躲不過的緣分。
劉禹錫的貶官生涯,對其本人來說是一個悲劇,但對連州人民卻是福音。如果第一次劉禹錫如期來了連州,并以刺史身份呆滿九年,也許連州許多人的命運將因此改寫。
二、在連州踐行政治理想
劉禹錫20歲中進士,很早就有政治抱負,入仕之前自稱“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獻權舍人書》)。他在官場出道較早,35歲前已是朝廷重臣,同僚王叔文贊其有宰相之才。
正當揮斥方遒,政治前途一朝斷送。而且,新皇帝唐憲宗把事情做得很絕,“制有逢恩不原之令”(《舊唐書·劉禹錫傳》),就是說,即使有大赦天下的機會,也不讓他官復原職,差不多等于終身流放。當時的朗州,巫風盛行,尚未開化,“地居西南夷,土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劉禹錫找不到說話的人,只能自娛自樂,“惟以文章吟詠,陶冶性情”(《舊唐書》)。他晚年在《劉氏集略說》也自述:“及謫于元湘間,為江山風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或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窮愁著書,古儒者之大同,非高冠長劍之比耳”。
但其實,據史籍記載,劉禹錫并不真的只是“窮愁著書”。他結廬元水抱屈亭旁,一方面流連山水,搜奇訪勝,縱情詩文;另方面仍心系朝廷,始終不墜青云之志。謫居朗州第五年,元稹送他一枝壁州竹鞭,他寫詩表示感謝,詩中寫道:“多節本懷端直性,露青猶有歲寒心。何時策馬同歸去,關樹扶疏敲鐙吟”,幻想有朝一日,能夠憑借自己的端直本性,重返京城政治舞臺,一展才干。然而,劉禹錫在朗州一呆就是九年,官位司馬,是只領薪水不能參政的員外官,差不多是個閑職,也就是說,在劉禹錫一生中最精華的九年(35-44歲),他在朗州地方任上注定了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多少作為。
兩貶連州,劉禹錫都被委任刺史。唐朝的刺史相當于現在地級市市長,是一方行政長官和父母官。第一次被貶朗州,劉禹錫途中曾與韓愈相會,韓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認為他的被貶是“被誣”,鼓勵他“踣者思起”,所以他后來說“昔遇夫子,聰明勇奮,常操利刃,開我混沌”。雖然遭一貶再貶,劉禹錫未改初衷,堅持理想到底,從來沒有改變,去世前一年在《子劉子自傳》寫道:“叔文實工言治道,能以口辯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為,人不以為當非”。至死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朗州九年“賦閑”后,二貶連州,其時正當壯年的劉禹錫發現連州雖然遠離京城,但是“天下山水,非無美好”,連州山川秀美,生活安寧,他開始走進市井,探訪農耕,教澤黎民,在地方官任上開始發力,開始有所作為,很投入地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興文重教,開一代風氣之先
劉禹錫在連州投入的活了一把,明代弘治年間連州知州曹鎬撰《舊志序》,認為連州風氣之變,“乃自韓昌黎、劉夢得兩公始”。那么,劉禹錫在連州開了哪些風氣之先呢?
一是確立“功利存乎人民”政績觀。他上任后撰《連州刺史廳壁記》,“見賢思齊”,希望自己能像眾多優秀前任一樣,“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翹禺載於歌謠”。作為體制內心系朝廷的人,劉禹錫在連州形成了自己的政績觀,身體力行,做了不少實事。
二是編醫書,惠及八方百姓。劉禹錫對醫學頗有研究,平時注重收集民間秘方,所以當當地發瘟疫,劉禹錫除了向柳宗元等好友討藥方,還結合自己40多年積累的驗方,編成了《傳信方》醫書,其中許多簡單易懂的方法,讓連州人受益。后來這部《傳信方》還漂洋過海,傳到了東南亞。
三是重教興學,開啟連州“科舉甲通省”時代。劉禹錫赴任連州數年之后,連州出了第一個進士劉景,劉禹錫賦詩《劉景擢第》祝賀:“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凌少年讓清光”。后來,劉景之子劉瞻又高中進士,并在唐懿宗九年(公元869年)官至宰相。在劉禹錫帶動下,連州文風迭起,吸引了荊楚吳越的儒生紛紛來連州求學。湘南儒生周魯儒、吳越儒生曹璩都是劉禹錫的得意門生。在唐代,廣東共有48名進士,連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時期,廣東共有進士127名,連州就有43名,時稱“連州科第甲通省”。清乾隆本楊楚枝《連州志·名宦傳》則說:“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四是關心少數民族。連州處于五嶺南麓湘、粵、桂三省交界處,早在隋唐時期,境內就有瑤族聚居區。劉禹錫在連州期間寫下了《莫徭歌》、《蠻子歌》、《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等三首詩,對徭族的外貌服飾和瑤族人民的狩獵活動以及他們的勤勞神勇大加稱贊,以詩歌形式描寫少數民族生活,劉禹錫可算第一人。
四、連州文化的核心靈魂
劉禹錫在連州任刺史四年半,無論詩文還是為官都給連州留下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政治胸襟和文學光輝映照連州千年。現在從全國來看,安徽和州有“陋室園”,滎陽在劉禹錫陵園旁建了禹錫園,湖南常德在柳葉湖邊建了司馬樓紀念劉禹錫,紀念和研究劉禹錫都比較靜態,連州在這方面理應走在全國前列,因為劉禹錫一生,在連州發出了最強音,連州已經投資建了劉禹錫紀念館,要做好劉禹錫這篇文章,連州可圍繞以下幾方面來展開:
一是宣傳劉禹錫“功利存乎人民”的為政觀,宣傳連州“廉泉之源”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劉禹錫是朝廷的人,但是他為官不唯上。“功利存乎人民”出自一封建社會貶官之口,極具現實意義和先進意義。正是有了劉禹錫等眾多廉潔之高官,才會有北宋周敦頤在連州抒發“廉泉之源”之嘆。
二是弘揚劉禹錫的詩豪精神。“詩豪”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劉禹錫詩歌的風格豪放;二是指劉禹錫氣質豪放,是詩壇、政界的豪杰。古代文人被貶官流放,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從此失意消沉;二是幽怨自憐,變成憤青;三是內心強健,既隨遇而安,又堅持自我,有所作為。劉禹錫無疑是第三種。“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創了史上貶官時間最長。但他在《問大鈞賦》中指出:“且夫貞而騰氣者,健而垂精者昊昊。我居其中,猶輪是蹈。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何等通脫達觀的雄健胸懷,這一氣質在連州表現得最徹底。
三是重讀劉禹錫詩文,激發連州人對家鄉山水的熱愛。劉禹錫任連州刺史四年半,共寫下25篇散文、73首詩歌,連州山川風物人情風俗都在他的詩文里,這是劉禹錫留給連州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研究連州人文和歷史最重要的文獻。“剡溪若問連州事,惟有青山畫不如”,這是劉禹錫對連州風光的由衷贊嘆,“幾度欲歸去,回眸情更深”,這是劉禹錫對連州山水和人文的眷戀,這樣的深情穿越1200年的歷史時空,依然讓人心動,讓人感慨萬千。
四是連州旅游要展現劉禹錫的詩文意境,連州文化要傳承劉禹錫為官、為人、為文的可貴精神。劉禹錫是連州山水、連州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劉禹錫對連州山水贊美有加,稱其為“天下山水,非無美好”。連州現在每年舉辦國際攝影年展,吸引國內外眾多攝影大師來連州布展,但參展作品跟連州本身并沒多少關系。建議連州市政府將這一活動適當擴展,邀請著名攝影家、書畫家以劉禹錫所作關于連州風物主題來拍攝連州,宣傳連州,讓劉禹錫筆下的連州山水真正為世人所知。此外,劉禹錫紀念館已初步建成,連州市政府應以此為契機,盡快舉辦全國性的劉禹錫學術研討會。作者:鄭澤國【原標題:劉禹錫與連州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