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1年,西漢中央政府召集各地“賢良”、“文學”共五十人左右,到長安與主管財政的桑弘羊展開有關政府職能等問題的辯論。所謂賢良,就是道德楷模,而文學就是儒家知識分子,可以把這兩種人統稱為民意代表。
桑弘羊旗幟鮮明地認為政府搞生產經營,富國強兵,同時又可以遏制大商人的暴利行為,降低物價,增加普通百姓的幸福感。其實,桑弘羊的經濟思想帶有很強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性質,是一種國家重商主義的思想。
桑弘羊以鹽、鐵這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物資由國有化經營為例,向眾民意代表發問:漢武帝時期的國有化,使得匈奴遭受毀滅性打擊。如果現在廢除國家對鹽、鐵等物資的專賣,那么國防經費從何而來?
民意代表卻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防戰爭的必要性,認為戰爭不是解決國防問題的最有效手段。既然政府斂財的重要目的是用于經費開支,現在少發動戰爭,通過國家軟實力等手段來震懾敵人,同樣可以實現戰爭所要達到的目的。可見,桑弘羊與民意代表根本就不是一個邏輯。
本來,政府如果喜歡直接搞生產、做生意,對民間貿易肯定會形成擠壓,因為蛋糕就那么大。而且桑弘羊接著還高調宣稱,政府對民間貿易的強行接管,完全是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率最大化的行為。這一點激起了眾多代表的極大憤慨,他們都認為政府根本就不應該壟斷原先屬于民間的生產貿易,這樣只會使得民間財富極大縮水,造成人們的幸福感極度下降。
其實,在政府該不該從事生產貿易上,桑弘羊與民意代表都有些偏執。政府完全不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一味地搞全盤國有化,這肯定有違政府本該有的職能。而政府完全放任民間工商業,通過現代各國的經驗證明,這也不是一條陽關大道。梁盼【原標題:困擾中國兩千年的西漢民生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