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前總編孫繩武:文學跟隨政治流動

2013/7/2 17:01:47 點擊數: 【字體:

人民文學出版社前總編孫繩武:文學跟隨政治流動
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向往蘇聯和社會主義的孫繩武表示,他們這一代人就是強調組織與政治性。本報記者李飛攝

    新式教科書,開首“人、手、足、刀、尺”

我六七歲的時候,家里被搶過一次。記得是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坐在前院玩,突然她抱著剛剛吃過奶的弟弟,拉起我就往后院跑,經過堂屋時,聽見我爺爺在大聲嚷嚷,后來才知道是家里被搶了,家里的現金,祖上傳下來的10多塊懷表都被拿走了,爺爺好像還挨了打。

那時候軍閥混戰,一些雜牌軍脫了軍裝,拿了槍到有錢人家搶劫是常有的事情。我家在本縣算是比較大的地主,爺爺是一生不事生產,父親有過一段少爺生活,北伐時期參加過國民黨,終究還是回了家鄉。

在我父親那一輩時家里平均每個人有100多畝地,但因為不懂得經營,加之雜稅太多,很快就衰敗下來。抗戰開始,我們家就很窘迫了,父親名下只剩下100多畝地,卻有5個兒子要養活。這種環境導致我不能像父親那樣靠吃租子過活,得通過上學來獲得謀生手段。

家里被搶之后不久,爺爺覺得大地主在小城市不安全,就帶著我和哥哥去了開封,生活費是由父母在家收了租子寄過來。我在開封上的是新式學堂,學的是新式教科書,記得課本最開首是五個漢字:“人、手、足、刀、尺”,而不是像我哥哥他們那樣,第一課學“人之初、性本善……”高中以前我的理想也不過是想著以后去當教師或者做個記者。

“大學教授里,有許壽裳,有李達……”

1931年,北方的局勢已經很壞了,當局“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在青年中激起了很大的怒潮。“一二·九運動”時有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我班上有幾個同學是它的成員,他們發現我喜歡看進步書籍,就介紹我加入了先鋒隊,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有了組織的觀念。

那個時期的青年人對蘇聯都有很大向往。聽說當時有一部蘇聯電影《出路》,在東華門的兒童電影院放映,樓上樓下都擠滿了進步青年,而且他們在放映前齊聲唱:“五月的鮮花開遍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想必他們的心情都是很激動的,但有很多人隨著環境的變化慢慢地又去過平淡的生活了。

但凡在高中成績優秀的同學都傾向于報考理工科或者是英語系,如此便容易找工作一些。我則對社會主義國家很向往,希望將來能做介紹蘇聯文化的工作。而那時候,只有兩三所大學有俄語系。

1937年的時候,在西安有一個由北京師范大學、北平大學、天津北洋工學院組成的西北聯合大學,那里的商學系有俄語專業。這所大學里有一些左翼的教授,比如魯迅的好友許壽裳,也有李達那樣知名的左派教授,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我都受到左翼思想的影響,畢業到重慶后更傾向于蘇聯共產主義。

分享共產黨員戈寶權的秘密

在重慶,老師介紹我認識了曹靖華,他是著名翻譯家,曾經在我們的陜西聯合大學教俄語,但是掌握教育部的國民黨認為他不可靠,就把他給解雇了。曹靖華1938年底來到重慶,被請到中蘇文化協會做理事,有人勸他建立一個編譯委員會。實際上后來這個編譯委員會總共也就三個人:曹靖華領導,葉以群是編輯,我是編輯助理。

中蘇文化協會的會長和副會長其實都是國民黨人,蘇聯大使館和國民黨都為它提供活動經費。這個協會的成員有國民黨、共產黨,也有像我這樣既非國民黨也非共產黨,但是受共產黨影響的普通人。說得好聽一點,這兒算是對蘇工作的統一戰線組織。

戈寶權那時從蘇聯當記者回來,在搬遷到重慶的新華日報社做編輯。這個報社是受國民黨監控的,而且大家都心知肚明戈寶權是共產黨人,他的活動范圍不能太大,所以他常常來中蘇文化協會找我們玩。我和他年歲差不多,又都喜歡文學,許多年都保持著很好的友誼。

因為他的特殊身份,他連住的地方都不告訴別人,后來領導要他從重慶經香港坐船去北京工作,所有人都不知道,有一天我們一起吃完飯,他約我去他住的地方坐一下,我才知道他住在他的叔叔戈公振曾經住過的房子里,那里有很多俄文書。他在送我上電車回家的路上,才對我說:“我要離開了。”我也是謹慎的人,知道是上級要調他走了,所以也并不多問。

10多年之后,戈寶權從蘇聯回來做外交工作,主要研究俄蘇文學,而我也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俄蘇文學,我們才又相聚在一起。

蘇聯人的出版社工資發美元

從1945年起,蘇聯開始加大它在國外的文化外交工作,所以在上海以僑民的名義成立了時代出版社,這個出版社直屬于蘇聯宣傳機構塔斯社管理。在它成立之初,日本還沒有投降,蘇聯也還沒有對日宣戰,因此蘇聯要在日本包圍的中國租界建立這么一個出版陣地。

時代出版社從一開始就有系統地在中國找人翻譯俄國古典文學作品,更多的還是以蘇聯與德國作戰為主題的書,比如《日日夜夜》、《寧死不屈》等等,通過這些書宣揚蘇聯的建國經驗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我在重慶感到國家必須要走類似蘇聯的道路,就在戈寶權介紹下來到這家出版社工作。

當年通貨膨脹很厲害。時代出版社算外資機構,給我們發美元當工資,我當年的收入是每月70多美元,用美元去買東西,價格相對穩定一點,但因為整體的物價變幻莫測,也是惶惶不可終日。

在局勢最緊張的時候,塔斯社給我們發工作人員的卡,表示這些人是蘇聯塔斯社聘請的人,由他們負責。有做地下黨工作的同事被國民黨逮捕,最后還是共產黨組織找人去疏通關系把那個人給保了出來。所以在這兒工作并不是那么安全,但是我們仍然覺得應該留下來向國民黨統治區里的人介紹蘇聯文化。

1949以后,中國開始禁止外國在國內建出版社。1953年時代出版社關閉了,蘇聯人當時很想不通:我們一直支持你們的革命工作,為什么要把我們關閉?后來,他們把時代出版社的所有權移交給中國,社里的工作人員也重新進行分配。一批人去了商務印書館,另一批人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北京,替人民過濾“不良”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當時的社長是馮雪峰,他請了馮至、曹靖華等四個人來做副社長,從馮雪峰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就不單是介紹“五四”以后1949年以前的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也開始介紹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典名著。

1957年“大躍進”的時候,各個單位都搞整體規劃。我們在外國文學出版方面也產生了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提出了一個“趕超日本”的口號,做了一個二三千頁的出版計劃書,非常詳細,包括作品的內容簡介、藝術風格、主題思想和傾向性等等。

緊接著就到了“反右”,人民文學出版社不斷開馮雪峰的批判會,但是他后來還是繼續在出版社領工資,只是不擔任具體職務,有時候幫我們看看稿子。他的身上有浙江溫州一帶人的那種“介乎耿直、固執、頑固之間”(魯迅語)的性格,在出版社有鼓舞人的力量。在他被打成“右派”之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新京報 2005-05-2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103歲還看病的全國名老中醫楊友鶴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