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著名作家。河南嵩縣人。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獲獎。現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代表作有《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為人民服務》、《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等,新作《一個人的三條河》已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01 最近聽到最有啟發的話是?
我剛從老家回來,走之前我母親說:“保重自己,家里的事我們慢慢處理。”我想可能真是到了需要關照自己的時候了。
02 你微博里引用了周大新的一段話,放下你所有的收獲/收回你所有的期待。你曾經最期待的一樣東西是什么?目前對什么抱有期待?對什么完全不抱期待?
曾經最期待的就是能幫家里姐妹、親戚、鄰居,解決些實際的生活問題,比如孩子上學,當兵。對文學還有期待,我還沒到六七十歲。而對解決鄉村現實問題,已不抱期待。現在就希望非常具體現實的問題不要落到我頭上來。
03 你曾說過,你和那些博學的知識分子們不同之處在于,你從心里相信,自己是個無能無用,多余的人。真的是這樣嗎?
對文學,多少年來都有種江郎才盡的感覺。對現實的認識,總缺少更深刻、更復雜,對社會更有把握的力量和能力。在小說的各個方面,一點點的突破,都要窮盡所有的力量。每次寫東西都會恐慌,覺得又可能原地踏步。面對現實,更是感到無能為力。在我家鄉,事實上我沒有任何能力來解決親人的一些生活問題。我常得惠于他們,卻沒法幫助他們。
04 “寫作者大多是為個人命運、名利和自己的文學在寫作,一切的努力都是三者調配中彼此的多與少。”你的配比是怎樣的?
我是1958年生人,今年53歲的人。年輕時很在意名利這些,現在淡了。并非覺悟多高了,而是歲月讓你不得不有這種變化。年紀大了,就會常常想,到最后不都一樣么?不過我還會繼續寫作的。
05 你怎么看莫言獲獎后,各路人馬關于文學與政治的爭論?
每一個人一生都會做讓別人不滿意的事,但對于這個獎來說,重要的是我們要看他寫了什么。
06 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懷疑的東西?
社會、生活關于美好與丑惡的分界線,并不是我之前想得這么清晰。同時,如果把它們比做兩個圓的面積的話,我覺得美好的那個圓在縮小,而丑惡總是在發生。而人們往往不愿意去說變得丑惡了,會說我們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
07 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荒謬是因為什么事情?
意識到這個東西是從這個詞匯開始的。直到你理解這個詞才意識到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一個性質的東西。
08 在你的個人厭惡清單里,排名靠前的幾樣東西是什么?
我覺得最厭惡的東西可能是你最離不開的東西。比如權力對人的侵蝕是你最厭惡的,但恰恰又是處于每天生活之中的。不誠信也是你厭惡的,但你也不能保持一句謊話不講。對自己來說最厭惡的就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生理上的無力,包括衰退的記憶和將到來的疾病。
09 來自他人的建議里,你覺得最有價值的一條是?
什么都次要,身體最重要。
10 印象最深刻的來自陌生人關照的細節是?
在法國售書,一個老太太買了兩套書。她說對不起,我沒看過你的小說,但我先生很愛讀。他半年前離世了。我希望您還能身體健康,好好寫作。這書,我一套,我先生一套。我看,他也在看。【原標題:十問閻連科:美好的那部分再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