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拂曉報》的創辦者參與者
根據彭雪楓的提議和定名,新四軍游擊支隊于1938年9月29日在從河南確山竹溝鎮東征的前夜創刊了《拂曉報》。彭雪楓為《拂曉報》題寫了報頭,他在報紙發刊詞中解釋為什么以“拂曉”為名時說:“‘拂曉’,代表著朝氣、希望、革命、勇敢、進取、邁進、有為,勝利就來的意思。軍人們在拂曉要出發、要進攻敵人了;志士們在拂曉要奮起、要聞雞起舞了。拂曉,催我們斗爭,拂曉引來了光明。”從桐柏山余脈走出的《拂曉報》,轉戰豫東皖北,克服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各種困難,由單純的新四軍軍中小報變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廣大軍民喜愛的報紙,艱苦卓絕的辦報實踐,為其報名的深刻寓意作出了完美的詮釋。
1939年11月下旬,以李品仙為首的國民政府安徽省當局,以《拂曉報》“內容荒謬,破壞抗戰,態度明顯”為由,密令各縣對《拂曉報》加以“嚴密檢查扣留”。11月28日,彭雪楓親自為《拂曉報》撰寫社論《關于<拂曉報>被禁的聲明》給予駁斥。他嚴正指出:本報“凡與抗戰建國有利無不廣為宣傳,凡與抗戰建國有害無不痛為誅伐。”“常承讀者們不斷來信加以謬獎和鼓勵,于是本為‘非賣品’的本報終于‘各方索閱’,不脛而走了。有什么法子呢?只有‘加印’。自然,我們知道,這會使一些人們歡喜,而又會使一些人們懼怕的!”“這樣的報紙的‘內容’毫無‘荒謬’之處,亦更無‘破壞抗戰’之絲毫嫌疑!至于‘態度明顯’那是我們的政治面目,那是我們的抗戰到底反對投降的政治態度!”
彭雪楓聯系8天前閉幕的國民黨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此次中國國民黨六中全會的實施憲政、召開國民大會的決議,是給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民主權利進一步的保障。這一決議,將為全國人民擁護推行之而不暇……我們希望的是光明的勇敢的無情的批評和指正,使抗戰刊物有所改進,而不是不教而誅,排斥異己,干脆查禁扣留了事!”他擲地有聲地宣告:“本報的命運絕不會被一紙‘禁令’所能禁止……本報的命運是寄托于一貫的光明正大的政治態度與政治路線之上的,是寄托于廣大抗日將士與抗日民眾的同情與援助之上的!我們是要抗戰下去,團結下去,進步下去,出版下去的!”“有群眾在,即有本報在!”彭雪楓高舉堅決抗戰的旗幟,嚴正駁斥別有用心的人對《拂曉報》的惡毒攻擊和政治迫害,奠定了剛滿周歲的《拂曉報》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茁壯成長的政治基礎。
彭雪楓是為《拂曉報》寫稿最多的人之一。據對《彭雪楓論抗日游擊戰爭》(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彭雪楓軍事文集》(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和《彭雪楓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的統計,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的6年里,在《拂曉報》《拂曉報》部隊版發表了120篇文章。其中有《努力創造鐵的黨軍》《馬列主義者要學習軍事》《英勇斗爭的一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的基本任務和基本工作方針》《迎接一九四二年》《論精兵主義》《民主運動中的偏向》《革命戰士要具有膽大心細的作風》《我們是政府的衛隊和老百姓的護兵》等社論、專論、評論,有《縱談皖南事變》《對“四一九”皖北起義之觀感》等接受記者采訪的談話,有《寧可消滅敵人一連 不可擊潰敵人一團——“恒山一”魏莊戰斗的教訓》《淮寶反內戰座談會紀實》等的報道,還有許多出于領導工作而撰寫的《汪派漢奸活動的鐵證》《基督教友和共產黨人聯合起來》《發揚精忠報國精神》《嘉獎侍衛圩子戰斗英雄電》《發揚以少勝眾的殲敵決心》等報告、電報、訓令、演講、講話、嘉獎令、慰勉信、悼詞、聲明、通電、布告、讀書筆記、信函等。
彭雪楓常常參加《拂曉報》的工作。只要有空,他就到報社,批閱稿件,安排版面,選用字體,指導刻印,參加校對,給投稿者回信。校對蠟版,時久眼花,易生差錯。他總是就著微弱搖晃的燈光,一邊細聽別人閱讀原稿,一邊專心地校對,經他校對的蠟版從來沒有發生過錯誤。彭雪楓常常采用軍事手段,從敵人手中獲得辦報所需要的油墨、蠟紙、印機和紙張,搜集敵后出版的報紙,作為《拂曉報》改進提高的借鑒和參考。
《拂曉報》出版第500號,彭雪楓在慶賀文章中寫道:縱觀《拂曉報》的紙張、刻寫、油墨、印刷、排版、發行等,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陋到精美,由低級到高級的戰斗歷程,“其中包含著無限心血”, “今天把合訂本翻了一翻,從‘拂曉報——我們的朋友’的創刊詞,直到最近一期止,真是萬感交集,欣慰莫名!”1941年9月16日,《拂曉報》分別出版部隊版和地方版。《拂曉報》部隊版后由人民解放軍第21軍主辦,曾隨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出版。《拂曉報》地方版,后成為安徽省的地方黨報出版至今。
二、《拂曉報》的領導者呵護者
彭雪楓作為新四軍游擊支隊和第4師的軍政首長、黨報委員會主任,視領導本部的黨報工作、充分發揮《拂曉報》的作用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工作再忙,他也要擠出時間細心閱讀《拂曉報》,嚴肅地向主編指出并糾正了沒有把消滅日軍放在首位,而是把漢奸、土匪突出為打擊中心的宣傳偏向,風趣地“責問”編輯為什么“揍驢”,讓他恍然大悟錯用不規范的簡體字,把“欺騙”寫成了“欺驢”……從政治、技術、文字等方面進行把關。
彭雪楓要求先辦好油印報紙,再出版鉛印報紙。他語重心長地對拂曉報人說:我們深入敵后,在不能攜帶鉛印機打仗的今天,“要認清在敵后方不能帶鉛印機出版報紙的困難形勢,一定要艱苦奮斗,立志辦好一張油印的黨報——《拂曉報》。要任重道遠地完成這項黨的政治任務!”游擊支隊宣傳科長王子光兼任拂曉報社社長,參加中共地下工作時曾從事過油印刻寫工作,他帶領3個從未辦過報紙、對油印刻寫技術一竅不通的年輕人,使用生銹的粗斜紋鋼板、頭禿了再磨尖了的鐵筆、發脆的“高樂”牌蠟紙、老掉了牙的油印機,寫、編、刻、印忙乎了一個通宵,趕制了刊有發刊詞、出征部隊動員誓師大會特寫、“行軍路上宣傳提綱”、英模故事等內容的第一期《拂曉報》。
彭雪楓以“失敗是成功之母”,鼓勵拂曉報人,他說:“資產階級政治家、法國的皇帝拿破侖,尚且不相信字典里有困難二字。我們是相信科學和革命智慧的共產黨人,什么困難都嚇不倒我們的!”他還以游擊支隊東征途中的喜人情況,抒展拂曉報人返工刻印《拂曉報》創刊號時的愁眉。彭雪楓說:“今天先頭部隊的干部反映,沿途的國統區群眾和‘友軍’官兵,讀著《拂曉報》創刊號,他們立即了解了我軍抗日、愛民的主張,都打破了疑慮,對我們表示熱情和友好,就有幾個青年農民、學生要求參加新四軍啊!可見辦好一張軍隊和根據地黨報的作用。”
拂曉報人仿照鉛印報紙版式分欄排版,改裝油印機,改用新聞紙兩面印刷,報紙印數在1939年達到了1500份。1940年春,拂曉報社再次進行技術革新。改制蠟紙,把冒著生命危險從敵占區選購的超薄蠟紙,依照鉛印報紙8開9小欄的規格、印上可容納4300多字的小方格,統一了刻寫油印報紙的整齊版式。規范字體、花邊,審定了“俊秀方體”“櫻桃小楷”“長體仿宋”“魏碑”等多種硬筆小字和標題字,整理出美觀而不易斷裂的二三十種花邊樣式,豐富了版面的修飾手段。改制設備與材料,在油印機的墊板上加裝了開明紳士贈送的寫字臺厚玻璃板,為油印機的框架繃上了賣籮篩老大爺貢獻的細籮紗,采用麻紗包裹手工捏擠的方法過濾剔渣,提升了劣質油墨的質量。三個月的艱辛,換來了可喜的成果。《拂曉報》的期印數量提升到了2500-3500份,印刷質量堪與鉛印報紙相媲美。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建起了印刷廠,《拂曉報》于1943年5月1日改為鉛印出版。
新四軍游擊支隊的敵后生活,條件艱苦,經費困難。彭雪楓率先垂范,帶動其他領導和機關忍痛賣馬,換錢換糧,以度春荒。1941年秋,彭雪楓拒絕執行新四軍軍部黨委為照顧老干部的健康和克服平均主義,為旅以上干部開小灶的決定。同年底,在前來視察工作的代軍長陳毅的督促下,4師師部的小廚房開了伙。彭雪楓依然端著空飯碗到大灶,與官兵一起吃大鍋飯,使師部小廚房名存實亡。一貫生活儉樸的彭雪楓,淡飯充饑,粗衣擋寒,對于拂曉報人卻多加體貼。他常用自己微薄的津貼費為報社編輯購買香煙。一次,所屬各部把群眾慰問打勝仗部隊的豬肉、粉條、香煙等慰勞品轉送支隊首長,他專門留下了一部分,用來慰問創造了游擊辦報奇跡的新聞兵。他請拂曉報人到司令部來會餐,結束時每人得到了慰問的香煙,讓時常叼著空煙斗過干癮的“老槍”不勝欣喜;考慮到辦報常需夜間工作,開始發給每人一個月兩斤豬肉的夜餐費。 1941年夏秋,游擊支隊駐扎洪澤湖畔的水鄉半城。彭雪楓讓供給部把給他送來的蚊帳拿去給傷病員使用,又讓供給部給拂曉報社的窗戶釘上紗布,免除報人們在夜間工作和休息時的蚊蟲襲擾。在物質生活資料非常匱乏的環境中,這些微不足道的“犒賞”,讓拂曉報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
彭雪楓于1941年10月,專門為《拂曉報》主編阿樂寫了一首筆觸有情的自由體詩,助其消解情愁。阿樂結婚不到一年,懷孕三月的妻子丁香,被國民黨逮捕槍殺于南京雨花臺。阿樂常在行軍途中、戰斗間隙,通過二胡悲戚的琴聲,傾訴他對妻子、戰友歷久彌新的懷念。彭雪楓在詩中寫道:“一個單薄的朋友,十年前失去他的愛人,在那蓬勃的洪流。如今啊,何所寄托?寄托在琴聲里頭,寄托在階級斗爭里頭。”對于拂曉報人來說,彭雪楓不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師長,而且是一位情同手足的兄長。
三、《拂曉報》的思考者指導者
彭雪楓對于《拂曉報》的思考,集中地體現在《拂曉報——我們的良友》《拂曉報的產生和壯大及其今后的方針》《賀拂曉報五百號——五年來<拂曉報>的檢討》及《文字宣傳規約》《對于今后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時事教育總結》《關于加強軍事宣傳問題的訓令》等文論中。
彭雪楓指出了《拂曉報》的基本屬性,“拂曉報不但是支隊黨的喉舌,也是廣大群眾和廣大讀者的喉舌。拂曉報人員工作中,不僅要向黨負責,而且要向全軍負責,向讀者負責”;工作任務,第一,與指戰員發生血肉聯系,指引方向,引導前進,報告捷音,反映生活。第二,要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行為做斗爭。第三,團結群眾和友軍,堅決執行統一戰線,目標一致對準日寇、漢奸;工作方針,“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動者,而且還是集體的組織者”;工作方式,全黨辦報,全軍辦報,群眾辦報。
彭雪楓關于《拂曉報》的思考,還涉及到新聞與軍事的關系,“文化、新聞運動,并不比軍事的、政治的斗爭次要。相反地它要為軍事斗爭、政治斗爭起著前導的作用”;宣傳鼓動的斗爭性,宣傳鼓動“必須內含著充分的斗爭精神。這樣才能使人變‘坐而言’為‘起而行’”;新聞宣傳的時效性,“火線上打仗要爭分奪秒,而宣傳鼓動拖沓一分一秒,也同樣要打敗仗的”;報紙的表揚與批評,“表揚成績,批評缺點,但須絕對慎重而勿陷于夸大。一般說來,鼓勵應多于責備”;報刊文章的篇幅,大文章要少,小文章要多,“特別獎勵那種短小精悍輕松淋漓的通訊”;使用報紙,要“讀報”、“講報”、“剪報”;宣傳的內容與效果,“必須有血有肉有內容,入情入理入宣傳對象者之心”。
彭雪楓對《拂曉報》直接、具體而細致的指導,體現在報道方針、工作計劃、報紙發行、通訊網建設,重要的評論撰寫、稿件修改、版面編排、欄目設置,新聞文風要克服“學生腔”、摒棄“八股氣”,報紙上出現的漏字、錯字等報紙工作的方方面面。1944年4月8日,彭雪楓與本師政委鄧子恢、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吳芝圃聯名簽署發出加強軍事宣傳的訓令,指示“《拂曉報》以及部隊版今后應盡先登載各種軍事報道,應著重注意各種戰斗及各地民兵活動的報道,重要戰斗應作社論及短評,季終應發戰斗統計,每月或半月由軍區司令部發表軍事動態,并在部隊版辟《軍事講座》一欄,逐期登載戰術問題、軍事常識等類文章,提高部隊學習軍事的情緒及水平。”
《拂曉報》創立半年多以后,彭雪楓針對拂曉報社工作人員逐漸增多,建議報社的社長不再由宣傳科長兼任,拂曉報社脫離支隊宣傳科。游擊支隊新任命了報社的專職社長,報紙工作的分工進一步細致和穩定,主要的“國際版”“我們的生活版”和“國內版”等各版配備了固定的主編,配置了采寫新聞的首任專職記者。不久,又增配了漫畫編輯,出自編輯之手的速寫和漫畫,改變了《拂曉報》僅有文字報道的單一樣式。專職社長后雖調離,報社專司辦報之路沒有停步,1941年成立了編輯部、通訊部及印刷廠。在彭雪楓的指導下,《拂曉報》在組織形式上成為相對獨立的專門機構,走上了報紙專業化發展的道路,為報紙的長期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1940年春夏之際和1941年10月,新四軍游擊支隊和第4師依托拂曉報社兩次舉辦培訓班,對近30位報刊工作者進行了包括政策規定、新聞理論、新聞寫作和油印技術等內容的專業性集中培訓。肩負豫皖蘇邊區黨、政、軍三副領導重擔的彭雪楓,兼任了第一期報人培訓班的主任,在繁忙的軍政事務中帶頭授課,沒有遲到過一次。他為報訓班講授無產階級的新聞觀,既深刻又生動,學員們對他那淵博的學識欽佩不已。這些經過培訓的報人,創辦或參加了中共豫皖蘇邊區區委的《群眾導報》、中共淮上地委的《淮上導報》,安徽省永城的《永光報》、宿西的《宿風報》、懷遠的《曉報》、蕭縣的《實報》、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的《抗大生活》和新四軍淮北軍區的《鐵流》報等10來種報刊的出版工作。
彭雪楓是經中共中央軍委1988年確定的人民解放軍33名軍事家之一。他視軍事政治游擊宣傳戰為一體,在抗日戰爭時期領導創辦的《拂曉報》,與他擔任紅三軍團第2師政委創辦的《猛攻報》一脈相承,對新四軍游擊支隊、第4師和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做出了獨特的重大貢獻,體現了科學的傳播觀念和優秀的媒介素養,為軍政指揮員熟練運用大眾傳媒開展軍事斗爭樹立了光輝榜樣。□劉亞【原標題:彭雪楓的心血結晶——《拂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