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弓,著名作家,中國當代文壇代表人物。2002年,他經過10年精心打磨的長篇小說《遠去的驛站》出版,備受文壇矚目,入圍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干過記者和作家,天天往外跑,這讓張一弓已說不清他和鄭州火車站打過多少次交道了。然而,第一次見到鄭州火車站的情景,他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抗戰結束后的1945年,年方10歲的他在父親的帶領下跟隨著河南大學的隊伍從寶雞回遷開封。鄭州,是他們回家的必經之路。
“還記得是個秋天的傍晚,與我初次照面的鄭州火車站并沒有想象中的宏大,它矗立在面積有限的車站廣場旁,映襯在昏黃的燈光下,甚至有些冷清。”鄭州火車站給張一弓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不大的驛站”。
再次與鄭州火車站打交道已是他參加工作后的事情了。
上個世紀50年代,是張一弓走上工作崗位的頭十年,那時,他并沒有意識到自己事業起步的頭十年竟然是與火車緊密相連的。
那段時間,他先后被派往許昌、洛陽、安陽做駐站記者。不論去哪兒,鄭州火車站一直是個中心點,歡送他奔向一個個目的地,又迎接他從四面八方回到溫馨的家中。
“如果說,年幼時鄭州火車站留給我的是冷清的印象,剛工作那會兒,火車和車站留給我的印象是美妙的。”三門峽水庫成功截流時,張一弓到現場采訪,稿子就是在回鄭的火車上寫成的。
1980年后,張一弓離開報社成了一名專職作家。因為寫作、采風、開會,火車依然是他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交通工具。時間久了,他和鄭州火車站的一些工作人員成了朋友。“每次出差回來,在車站碰到一張張叫不出名字卻又十分面熟的臉孔,心中寫滿親切。”對他來說,鄭州火車站就是一個聯系著家與外界的溫暖驛站。【原標題:著名作家張一弓:咱們的火車站 遠去的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