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劉先琴:淅川大聲——講述一個你應該知道的故事

2013/7/5 14:19:19 點擊數: 【字體:


    淅川,在南水北調示意圖上,只是個小小的圓點,圓點至上,一條粗重的紅線迤邐北上,穿鄭州、過安陽、經石家莊,在一個大大的五角星上面截然而止,五角星上北京二字奪目而出。

    “媽媽,淅(我聽到的是zhé)川在什么地方啊”?送進耳朵的這句童聲,和長安街上的陽光一樣純凈。

    是的,豫西伏牛山盆地的人們,第一次派出他們的父母官,到首都進行一場樸素得猶如宗教的儀式,將一瓶透明的清水鄭重交給北京市市長。千里迢迢,為了說明瓶中之水的來歷,交接現場的長安大街上,展示出一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示意圖,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這個地名,就這樣進入北京人的視線,對于一個孩童,這個地名新鮮的如同陌生。

    然而,城市燈光中,還有多少人家,只知道南水北調,不知道淅川?華北平原上,還有多少土壤,飽飲清流,不問源頭?

    52年了,今天,清流終于北上,清純的猶如眼淚,紅線終于劃成,紅的如同血脈,我沉默了半個世紀的故鄉,你就大聲喊吧,我叫淅(xi!)—川!

    五十年,舉家遷移三次,多少故事和家園一起沉入庫底

    如果沒有到過南水北調搬遷現場,你永遠無法體驗人群整體遷移瞬間畫面的震撼:祖輩遮風避雨、生息繁衍的老屋分拆解體,結滿厚厚煙灰的灶坑,貼著年畫的堂屋墻壁,磨蹭出凹槽的門檻……全部袒露在天際之下,成為近的田野,遠的群山的一部分,從此任由風雪雨露造訪,日月星辰窺視。

    帶走吧,放過新媳婦花被的衣柜,浸著菜香的飯桌,供奉祖先的條幾,那排滿村頭的長長車隊,一件件拉走了一座從此消失的村莊。

    又搬來一件,不,是一棵,一棵伏牛山最為常見的野柞樹,透過精心包裹的塑料薄膜,可見根須泥土緊緊相連,顯然,主人是要帶它到遠方共同生活。

    “老鄉,實在放不下了”,

    “立柜不要了,這樹也得帶著,俺也算留個根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遠行的鄉親們,只能用這個辦法,把滋養他們的水土,留在自己身邊,這水,這土,曾經是怎樣一方富庶的家園呀!

    “淅”,本義以水洗米,《淮南子·兵略》曰,“淅米而儲之”,《儀禮.士喪禮》稱 ,“祝淅米于堂上”,并稱竹篾編成的過濾器具為“淅箕”。

    是的,稻田成方,竹林含翠是淅川縣境內常見的風光。一切得益于那條叫丹江的河流,它從洛山奇峰峻嶺中奔涌而出,一路吐珠灑玉,把全縣17個鄉鎮依次攬入懷中,滋養土地肥沃如膏,物美糧豐。屈原有名句,“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說以淮河為界,南方種植桔樹會結甜果,北方則變為苦澀的枳子,而淮河以北的淅川,入秋滿山耀眼的金桔,剝開汁液四溢,品嘗滿口甜蜜。還有桑蠶、枇杷、獼猴桃,這些完全屬于南方的物產,在淅川滿山扎根,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上蒼把這塊北緯33度14分,東經11度47分的空間賜予淅川,讓她得南北之風水,那條滿載甘露的江水,在50年代初隨著丹江大壩建成,在淅川境內形成67萬畝的水庫,方圓百里農民又平添水產收入,農閑駕舟捕魚,收網撈蝦,萬里碧波 ,一派南國風光。而兩岸土地上,僅大石橋、老城兩個鄉鎮出產的糧食,就占全縣總產的2分之一,有“橋半縣”之說。家家倉滿廩實,戶戶大筐淘米,當是淅川百姓殷實富足生活的寫照。

    甚至,當時那一派綠水青山,還養育了戰火烽煙中的逃難者。抗日戰爭時期,國內省內名校紛紛遷徙至此,我那在伏牛山出生的父母,履歷表中,就赫然填寫著國立女子中學、開封第一高中的校名,成為他們最終走出大山的資本。

    記憶中,母親最為自豪的便是給我們講述她的娘家,度過少女時代的淅川名鎮荊紫關,十里長街店鋪林立,品嘗不盡的精美小吃,眼花繚亂的各色綾羅綢緞日常用品,商號描金鑲玉,會館牌坊高聳。     沿外祖父家后墻石階下來,便是丹江碼頭,母親和她的同學們背誦著“百艇接檣 ,千蹄接踵 ”描繪家鄉的詩句,沿江散步,那數天內可至商洛長安武漢的船桅,把一群少年的夢想帶向遠方……

    這不是夢,水來了,涌入蕩漾著書聲笑聲的校園,侵蝕著百年老鋪香樟木雕刻雕刻的招牌,灌進四世同堂的庭院,卷走廚房里的粥香,臥床上的酣夢,更不消說,萬畝良田成為湖底 ,千頃高山化作平湖!

    同樣是水,如今他要存儲奔騰的高些,更高些,去滋潤干渴的北方,孕育首都的心臟。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只有能夠改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的偉人,才能這樣調度大自然的山水!毛澤東當年的奇思構想,歷經自此之后大中國的歷屆領袖決策,形成自1958年協議,21世紀中期相繼動工,到2050年才能徹底完成的、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南水北調工程,而這個工程最重要的高高隆起的“大水缸”丹江水庫,庫區大部分水面和渠首,都在淅川境內。

    水逼人走。多少次的測量加高,“大水缸”的深度從124米(海拔)、147米、155米到如今的162米,一個個村莊的消失,使淅川成為世界上移民人數最多的縣份。人與自然,自然與政治,自然與歷史,50年滄桑歲月,同樣是歷經大起大落的中國人,淅川人生活里增加了鮮為人知的遷徙之痛,許多戶舉家遷移三次!在倉房鎮沿江村,一戶又一次面臨搬遷的村民家中,我實錄下戶主何兆勝的講述:

    我是1959年3月18日走的,原來住的地方叫下寺公社何莊。那年我25歲,已經結婚,有了女兒,在生產隊當會計,與老人分住,有三間房子,十多畝地。記得那天我去公社辦事,有位認識的公社干部問我,上級號召年輕人支援邊區建設,問我去不去,那時干部的話就是上邊黨的話,我想都沒有想,說去。幾天后就單身一人去了公社集中,一人一天發二斤饃,步行到馬蹬(淅川一個鎮名,現已淹沒)后,大貨車拉到南陽,每人發了一身棉衣,一條被子,上了悶罐火車,五天五夜沒下車,到了蘭州。那時一些人已經開始不得勁,頭暈,吐酸水,后來才知道叫高原反應,下車后動員我們說,要去的地方頓頓有肉吃,到了目的地循化縣,住進大荒地里的排房,才知道每天兩干一稀,早上中午饅頭咸菜,晚上喝稀面水,那兒麥子味道和在家的不一樣,蒸饃又黑又粘,面湯一股霉味。每天開荒,有時打雜,必須完成任務。晚上又餓又冷,想喝口熱水也沒有。一直到1960年,允許家屬來,我盼啊盼,父母、老婆、孩子終于來了,心想可讓一家人單獨開伙食了吧,誰知道還讓分開吃,我是勞動力,吃兩干一稀的食堂,父母老婆孩子吃兩稀一干食堂,實在太餓,晚上一家人煮野菜湯喝,俺媳婦懂事,說能到一起就是福,一個車過來的,半路上她親眼看見凍死病死了三個女人!

    后來,不斷有人生病,腦殼疼,拉稀,十幾天就不行了,老鄉們都說這里“邪”,悄悄返回,路程太遠了,聽說不少人把命搭半路上了。記得是1961年政府讓返鄉,我們全家五口人,三個鋪蓋卷,跑荒似的回來。在村里還有沒淹住的破房里住了5年,1966年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作家網 2011-09-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