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遠天遠地搬家,要求新地方只能比老地方好,一點也不過分,理解他們,工作就不難了。”
“我是一鄉之長,群眾不找你,找誰!”
“比起當年的劉胡蘭,江姐,你為黨承擔這一點算啥!”
與大石橋不同,香花鎮黨委書記徐虎面對的是丹江岸邊最富足的一方鄉親,他一趟又一趟到新的安置點考察,把那里的交通途徑,消費群體,風俗民情摸索透亮,并且與當地黨政部門對接,勾劃出一個切實可行的二次創業規劃,提出“搬遷就是機遇”的響亮口號,一戶戶做工作,搬遷確認書與創業協議同時答復。
作為縣移民局一把手,冀建成局長不離身的有三件寶:文件袋、小毛毯、藥瓶。隨時隨地辦公、休息。實在不行了吃藥,大搬遷前夕的20多份文件,7項具體建議,都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
在已經退休的原縣移民辦公室副主任岳文華的家中,我看到最好的一間房子是一個“淅川移民資料庫”,從50年代第一戶移民至今,全部移民的家庭成員、財產狀況、賠償金額,都用表格形式記錄在案,財產細化到當年人員的年齡,房屋、家禽,金額到元角分,這些牽涉到200多萬人的資料全部用手寫記錄。還有和移民有關的文件、書籍、報刊,分類準確,整整齊齊擺滿了十幾個書柜,至今正在撰寫的個人回憶錄《參事摘要》,也是一個完整的移民工作日記。“我從十幾歲參加工作就和移民打交道,當時的工作就是入戶調查登記,一輩子離不開了!”老人也許沒有意識到,他正在用畢生精力,保存一個人類非正常生存的完整案例。
“應急處置席、氣象石油通訊席、航運保障席、衛生、安全…”在縣政府旁邊的一幢簡易房內,淅川縣南水北調移民安置工作指揮部,儼然是一個戰地指揮中心,搬遷現場的風吹草動,立刻會在這里得到體現和處理,天氣突然變化,停電,道路塌方,老人孩子頭疼腦熱。指揮部將移民工作絲絲梳理、環環相扣,萬無一失。這套方案是移民指揮部副指揮長余仕芳用當年軍營里練就的本領,使移民搬遷的大工程成為一種掌控,精確到這樣一個細節:在倉房鎮搬遷必經的渡口,我看到移民渡口用的大船兩側,護欄上醒目的貼著一連串數字 “這是指揮部要求的干部站位,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號,到時按號站好,保護船上的群眾安全渡江”,倉房鎮黨委副書記王群尹如是說。那一刻,我深信不疑:淅川移民是安全的,幸福的!
種樹的老張,在渠首,聽見無邊的綠樹在歌唱
“故鄉難離,故土難棄”,“一代移,幾代窮”,作為全國第一移民大縣,過去的40年里,已有二十多萬庫區移民淚別家鄉,如今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即將有16萬人加入移民大軍。何謂家鄉,有鄉才有家,才有可耕的田畝,可幫襯的親人,可祭拜的先祖,可聽 懂的鄉音,那隨水而逝的,是千萬顆移民的靈魂!從支邊移民到后靠安置,到自由選點,一次次失敗的轉移,讓淅川移民飽嘗了青海高原的風雪,大柴湖的濕瘴,插村落戶的逼仄,那些被淚水浸透的故事,需要鴻篇大書去描述,眼前正在發生的,是這樣的見聞:
已經有過兩次搬遷過程的香花鎮南王營村,剩下的幾十戶面臨隨時到來的搬遷,村民維持著最簡單的生活狀態,不修繕房屋,不添置家具,不少人家已經將像樣點的用品提前處理,家未遷,屋中已如同水洗。70多歲的村民楊停有卻樂呵呵的講起見到總理的情景:問我舍得不舍得,這個道理咋不懂,只要對國家有利,舍得舍得!
舍得下家園的淅川人,如今在故土上付出勞作最多的,是種樹護樹。渠首陶岔的松樹林,老城鎮的果木林,中游寺灣滔河連片成方的桑樹林……縣里的年輕人甚至成立了植樹隊,在爺爺蓋起的老屋旁,在父母開墾的田園上,義務種下和前輩財產一樣永遠帶不走的樹林,淅川縣的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林木一樣年輕勃發的縣長馬良泉,為無言的森林做出這樣的注解:“溫家寶總理十年前來渠首視察,就要求確保丹江口永遠是一庫清水,不管損失多重,犧牲再大,我們都要讓沿線人民用上甘甜純凈的丹江水!”
我們明白了,為什么急需發展的淅川會關閉每年千萬元稅收的造紙企業,老百姓為什么會停止號稱軟黃金、卻有毀林副作用的經濟作物黃姜的種植,更明白了,那深不可測的丹江之水,為什么和眼前的景色一樣碧透深沉……
我的一位新聞記者朋友,若干年前來淅川采訪后,做出一個讓同行吃驚的舉動,他把新聞報道寫成了詩歌,而這篇新聞史上前所未有的報道形式,突破層層選撥,進入全國新聞評獎。剛剛把丹江濤聲帶上省城書桌的我,奉上這位叫張鮮明的記者的文字,分享他的感動。
日頭在東山上站著/像老鄰居那樣看著老張/看他揮舞镢頭挖樹坑/ 看他腳下的樹苗/ 一棵香椿,四棵楊樹/老張說,加上這五棵樹/他就種夠九百九十九棵樹了/ 這數字很吉利/跟他選的樹種一樣/這是他最后一次/在家鄉的土地上種樹/他要走了,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而這些樹,將永遠守著老家和丹江/眼角濕潤的老張/輕輕地撫摸著,撫摸著他種下的樹/像撫摸外出打工的兒子/他想跟樹們說說話/嘴唇動了動,啥也沒說/他知道,樹是有靈性的/會把他的心思,化作根須/緊緊地抓住腳下的土地/會把淅川移民的俠義,化作/清凌凌的丹江水和綠色的風/說給京津,說給華北、說給遠方的人們、種樹的老張,在渠首/ 聽見無邊的綠樹在歌唱!
我知道,用慣有的新聞語言,已經無法言表一個以記錄為生的職業者在現場的心靈震撼,只有這樣可以大聲朗誦的文字,才能釋放出胸腔里洶涌而出的感動。
無聲的淅川,需要大聲!【原標題:劉先琴:淅川大聲——講述一個你應該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