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儒家學者許衡的義利觀 放下"五鬼"即快樂(2)

2013/7/15 9:36:22 點擊數: 【字體:

二、“義以為上”命題的涵義

儒家所謂“義以為質”或“義以為上”命題,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義利兼顧”。荀子主張:“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荀子·大略》)董仲舒也說:“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二是“義以為上”。不管是荀子還是董仲舒,雖然都主張“義利兩有”和“性仁情貪”,但是他們認為二者不是半斤八兩,始終堅守儒家的“義以為質”或“義以為上”的人生價值取向,“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

那么,儒家是如何恪守“義以為質”或“義以為上”的人生價值取向呢?我們以金、元之際大儒許衡為例說明之。

首先,在獲取物質錢財上,許衡始終堅持孔子的“見得思義”(《論語·季氏》)或者“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的做人原則。孔子認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處于富貴之位)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倘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即通過“不義”手段取得富貴,對于孔子來說,“如浮云”一樣,是毫無價值的。孟子進一步闡釋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孟子·滕文公下》)“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天下,弗愿也;系馬千駟,弗視也;非其道也,非其義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

許衡做官二十余年,從不收不義之禮物。據《國學事跡》載:他在任國子監祭酒、主持太學時,“歲時諸伴讀以酒禮至先生家,先生辭曰:‘所以奏取諸生者,蓋為國家、為吾道、為學校、為后進,非為供備我也。官守所當得者,俸祿也。俸祿之外,復於諸生有取焉,欲師嚴道尊,難矣!’”可謂一身清廉。

其次,許衡的義利觀,不只限于取利方面,同時也表現在如何使用錢財上。當人取得豐厚財富之后,應如何正確使用這些財富呢?是花天酒地滿足自己及其家人的私欲,還是將它回饋社會、造福全人類呢?孔子在《論語》中主張“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即要求君子應廣泛地仁愛眾人,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要求對民眾廣泛地樂善好施,使民眾都能得到恩惠。孔子做魯國司寇時,聘他的學生原憲做管家,給他祿米九百斗。原憲推辭不肯收。于是孔子根據“君子周急(急難)不繼富”的原則,告訴他說:“如果你用不著,就把它拿出去送給你急需的鄰舍或同鄉的人吧!”(《論語·雍也》)孔子有個朋友,病死后,無人料理喪事,他就說:“由我來料理喪葬吧。”(《論語·鄉黨》)《禮記·檀弓下》篇記載:孔子有個老朋友名叫原壤,他的母親去世后,因家貧,孔子便資助他一副棺材,使其母入土為安。這些都說明,孔子不但提倡“樂善好施”,而且也是身體力行的典范。

許衡根據孔子“樂善好施”的思想,始終堅持“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的做人原則。在大雪天的日子里,有一位學生冒著暴風大雪前來求教。許衡見他凍得發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襖脫給他穿,關切地問道:“為何只穿單衣出門?”對曰:“母親患重病,我把棉衣當掉,換藥了。”許衡立即取出兩貫銅錢,送給他以贖回棉衣。學生知道他并不富足,推辭不要。許衡說:“我助你克服眼前困難,并不影響到我的生計。況且古人講得好:‘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我歷來認為:收入能滿足基本生活即可,多余財錢應濟困助人。這比留下錢財自己享受,更有意義。”他把銅錢硬塞給了那位貧寒的學生。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再次,許衡的義利觀不僅表現在物質財富上,同時也表現在如何對待權勢上。孔子認為:“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他在《論語·泰伯》篇中,又指出:“邦有道,貧且賤矣,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即認為在世道清明、天下大治時,理應出仕,行我之道,并在出仕中既富且貴。在“邦有道”的情況下,依然貧賤,那是一種恥辱。如果在“邦無道”的社會里,仍要出仕,攀援權貴,鉆營豪門,盤剝百姓,以求富貴,則是一種恥辱。

許衡在元朝做官,始終堅持孔子的“不仕不義”的原則。在27年的仕途中,他剛直不阿,不附權勢,“不為利回”,“不為權屈”,被時人譽為元代“魏征”。他多次應詔入朝做官,又多次因“不義”而辭歸故里,躬耕農桑。如至元七年(1270年),許衡晉升中書左丞,當時,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在朝擅權,想安排其子忽辛為樞密院僉事,掌管兵權。滿朝文武啞然不語,“多阿之”,唯有許衡執意反對。《考歲略》記載:阿合馬欲以其子典兵柄,先生以為“國家事權,兵、民、財三者而已。父位尚書省,典民與財,而子又典兵,太重。”上曰:“卿慮阿合馬反側耶?”先生曰:“此反側之道也。古者奸邪,未有不如此者。”上以此語告西相阿合馬,相話先生曰“公何言吾反?”先生曰:“吾言前世反者皆由權重,君誠不反,何為由此道!”相復之曰:“公實反耳。人所嗜好者,勢利爵祿聲色,公一切不好,欲得人心,非反而何?”先生曰:“果以君言得罪,亦無所辭。”由于阿合馬擅權,而許衡又得不到忽必烈的有力支持,他只好“謝病請解機務”。

由上可知,許衡在人生價值取向上提倡的“人間富貴不足道也”和“一芥取予,必揆於義”(歐陽玄《神道碑》),都是以實現儒家的“道義”為最高行為準則的。許衡一生做官不是為了追求“富貴”,而是為了實現“道義”理想。他的出處之道,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時務五事》),是“不以榮貴為心”的。他一生“進退出處之際,勇于就義,凜然不可以勢利誘而威武屈也”。(《考歲略》)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0-06-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