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儒家學者許衡的義利觀 放下"五鬼"即快樂(3)

2013/7/15 9:36:22 點擊數: 【字體:

三、放下“五鬼”即是快樂

儒家的義利觀,充滿著崇高人格魅力和道德境界的人文精神,在今天社會道德嚴重缺失,人生價值迷惘的市場經濟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每個人時刻都處在“五鬼”的誘惑之中。何謂“五鬼”呢?所謂“五鬼”,是指金錢、權勢、虛名、美色和美言。那么,如何正確對待“五鬼”的誘惑呢?除了法律制裁外,構建“我心有主”的內在道德家園,是十分必要的。

在“五鬼”的誘惑下,人如何構筑一個內在的道德防線呢?許衡從人性論高度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他說:“生民有欲,無主乃亂。”(《許衡集》卷七《時務五事》)所謂“生民有欲”,就是肯定每個人生而具有“七情”、“六欲”。“情欲”是指人的天賦自然情感和心理狀態。儒家所謂“七情”,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佛教認為“七情”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儒家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佛教認為“五欲”是色、香、聲、味、能或是財、色、名、食、睡。人非圣賢,誰無情欲。正如陳毅詩云:“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岳。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那么,如何正確對待人的“七情”與“六欲”呢?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探討的永恒課題。在情欲上,儒家按照“中庸”之道,認為“情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既反對禁欲主義(如中國古代佛教),肯定情欲存在的合理性;同時,儒家也反對縱欲主義(如《列子·楊朱》篇),因為貪得無厭的“私欲”是導致社會罪惡的重要根源。所以,儒家主張“欲而不貪”,提倡“節欲”或者“導欲”。每個人生而具有追求金錢、權勢、虛名、女色和美言的欲望,不管是喜歡還是厭惡,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能以道德和法律兩道防線將它們引導或者節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就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如果貪得無厭的“私欲”無視道德和法律的權威,越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會成為社會萬惡之源。這就是許衡所說的“生民有欲,無主乃亂”的真實含義。

人需要追求金錢,但如果追求金錢不是按照“見利思利”而是依據“見利思利”原則行事,必然出現違法、缺德的現象,導致市場經濟混亂無序;若人有了豐厚的錢財之后,不知回饋社會,不知“樂善好施”,只知無窮無盡地滿足自己花天酒地的私欲,他所面臨的,不是因為身體透支過度或疾病叢生而進地獄,就是因為在貪欲誘惑下犯法而進監獄。

人在物質生活充分滿足之后,按照“不仕不義”原則,追求權力也是合乎人情的。但是,如果做官只是為了自己的“富貴”二字,不擇手段地貪污腐敗,勢必會成為人民的罪人。

在性發育成熟后,人追求性愛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誠然,“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但是,對于這個“大欲”,既不能禁之,亦不能縱之。如果讓它無限膨脹,勢必會造成性愛的變態。在當今社會中,除了集體嫖娼,觀看脫衣舞,集體情婦,“婚外戀”,第三者插足,“租妻”、“換妻”等丑行外,近年在西方“性解放”思潮影響下,青少年由于身體發育尚不成熟,過早地縱情聲色,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系,既損害身體發育,又容易走向犯罪。日本一些女中學生以“賣身”享受人生;馬來西亞一些青少年搞“集體性游戲”,令人嘩然。中國青少年性犯罪率的不斷上升,大學生的“短、頻、快”的婚戀觀念和行為,乃至墮胎、賣淫,更是令人擔憂。官員之情婦(包括個人情婦和公共情婦),商人之二奶,平民之嫖娼,色情網站和淫穢書刊的泛濫,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犯罪行為和離婚案件等,不應當引起每一個人的警戒嗎?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戒色”之說,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追求美名、厭惡惡名,也是人性的內在要求。但是,通過種種羞惡的手法,騙取虛名,則是一種可鄙的行徑。許衡臨終時,對他人說:“我平生虛名所累,竟不能辭官。死后慎勿請謚,立碑必不可也,但書‘許某之墓’四字,使子孫識其處,足矣。”(《考歲略》)同許衡“戒虛名”的遺囑相比,現今社會的各種“作秀”之風,令人厭惡。為官要做實事不要“作秀”。但是,有些為官者為了給自己樹政績,撈“虛名”,大搞所謂“形象工程”。在城市里,大搞什么“大廣場”、“大高樓”、“大馬路”;在公路旁,大搞什么“農民別墅群”、“現代農業示范園”、“現代養牛場”等,都是專供上級領導和參觀者看的。除此,還有什么主觀編造的“數字秀”,不切實際的“口號秀”,夸大其辭的“報告秀”以及虛假夸大的“政績秀”,等等。這些“作秀”之風,不但勞民傷財,而且敗壞黨的“求真務實”形象。其實,百姓心中都有一桿公正的秤,是“做秀”還是“做事”大家一清二楚。奉勸這些“做秀”者:還是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戒虛名”,干實事,真正做到“我心有主”,恪守道德情操,排除一切外來誘惑,真正成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好干部。

許衡在著名的《時務五事》一文中提出的“不惑浮言(美言)”之說,對于今天為官者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所謂“不惑浮言(美言)”,即領導在官場行事應力求做到不為“浮言(美言)”所迷惑,以防被奸邪之人所欺和失去民心。“不惑浮言(美言)”主要有兩層涵義:(一)嚴防奸邪小人“以柔言卑辭”欺君。許衡指出:“為人上者,多樂舒肆;為人臣者,多事容悅。容悅本為私也,私心惑則不畏人矣。舒肆本為欲也,欲心熾則不畏天矣。以不畏天之心與不畏人之心,感合無間,則其所務者皆快心事矣。快心則口欲言而言,身欲動而動。”又指出:“人君處位崇高,日受容悅,大抵樂聞人之過,而不樂聞己之過;務快己之心,而不務快人之心。”面對“為人君者不喜聞過”、只“樂聞人之過”的心理狀態,賢能之臣“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為勢屈”,往往“欲匡而正,扶而安之”,故君臣之間“其勢難合”。相反,“奸邪之人,其為心險,其用術巧。惟險也,故千態萬狀而人莫能知(如以柔言卑辭,誘人入于過失,然后發之之類);惟巧也,故千蹊萬徑而人莫能御(如勢在近習,則諂近習者;勢在宮闈,則諂宮闈之類)。人君不察,以諛為恭,以訐為公,以欺為可信,以佞為可近。喜怒愛惡,人主固不能無,然有可者,有不可者,而奸邪之人,一於迎合,竊其勢以立己之威,濟其欲以結主之愛,愛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議,近親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此前人所謂城狐也,所謂社鼠也”。所以,防君見欺,一是莫若“不惑浮言”,即不為身邊奸邪之人的惑言、讒言和惡言所惑;二是“去邪任賢”,善納諍言,做到聞過則喜。(二)欲得民心,少發“美言”。許衡認為,“人君不患出言之難,而患踐言之難。知踐言之難,則其出言不容不慎矣”。既然言易行難,而輕言往往造成失言,故人君應“慎言”,做到“一事之來,一言之發,必求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不牽于愛,不蔽于憎,不偏于喜,不激于怒,虛心端意,熟思而審處之”,方可無私公正。如果違背孔子的“慎言”之教,“人君即位之始,多發美言,詔告天下,天下悅之,冀有其實。既而實不能副,遂怨心生焉。一類同等,無大相遠人,君特以己之私好獨厚一人,則其不厚者,已有疾之之意。況厚其有罪,而薄其有功,豈得不怒於心耶”?如果因“多發美言”而為“失望不平”所累,“以求天下之心,則其難得也”。總之,只有不為“浮言”所惑,方可得天下之心,“致治之功,庶幾可成也”。

現今社會,不少世俗小人也多以“忽悠”之言欺騙善良的民眾。所謂“忽悠”,實質上就是一種欺人的“美言”。在這里,一定要牢記老子的兩句至理名言:一是“輕諾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二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意謂誠信之言,出于真心,多尚質樸,故不美;華美之言多尚偽飾,以悅世,故不信。信言因樸真而少言,美言因偽飾而多言。漂亮話說得越多,又無法一一兌現,就會使自己成為口惠而實不至的偽君子,陷入“美言不信”的怪圈。

綜上所述,許衡所謂“吾心有主”,就是要求在“五鬼”的誘惑面前,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兩道防線。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權力、金錢、美色、美名(浮言)、美言等形形色色的誘惑,都能做到嚴以自律,“絕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堅持功名利祿心不動,酒綠燈紅眼不迷,不義之財手不伸,邪風濁流身不歪,表現出“吾心有主”、“心有長城”的一身凜然正氣。

首先,“我心有主”的可貴之處,在于它的堅定性。不管“五鬼”采取硬的手法還是軟的伎倆,不管是在眾目睽睽監督之下還是獨處靜室之中,都能堅持做人的道德準則,始終如一,毫不動搖。正如鄭板橋所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如果身如野渡孤舟隨波逐流,心似三秋枯葉隨風飄蕩,“人家拿我也拿”、“不撈白不撈”、“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過把癮就死”,整日“跟著感覺走”,那么貪欲必將其葬送。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不管別人怎么撈,要眼不紅,心不動,手不伸,努力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其次,勿以惡小而為之。清代理學家張伯行指出:“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分一文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貪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腐化墮落分子都是從貪小利而逐步累積的結果。反腐倡廉一定要從小節自律開始,于細微處把好自己的人生關。

再次,“我心有主”是一種道德修養,是一種人生境界。只有以“修身”為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心底無私天地寬,使自己成為有益于人民的人。古人云:“心有長城,能擋狂瀾萬丈”。正如樹木一樣,只要不內朽、不生蟲,任何風浪都吹不倒它的。“勝己者勝天下”,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只有真正做到“我心有主”,人生才有快樂可言。快樂,實際上是一種人生心態。放下一切,就是快樂。

古時候,有一位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去各地尋找快樂,也未能找到真正快樂。有一天,他看見一位農夫,就說:“我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富翁,家有數不盡的財寶,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但是,我卻找不到真正的快樂,這是為什么呢?”農夫對他說:“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富翁頓悟,認識到:自己整日背負金銀財寶,又怕人搶劫,又怕人暗害,憂心忡忡,哪有快樂可言?于是富翁將這些金銀財寶救濟窮人,大行善事,在“樂善好施”中嘗到了人生的真正快樂。

還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教徒,來到佛祖前,運用神通,兩手持花瓶,向佛祖獻花。佛說:“放下。”婆羅門放下左手。佛又說:“放下。”婆羅門又放下右手。佛再說:“放下。”黑指婆羅門不解其意。佛說:“我并非叫你放下花瓶,而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放下這些,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黑指婆羅門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可見,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善于適度地放下財富、權勢、功名、美色和美言,放下工作壓力和挑戰,放下執著與偏見,放下痛苦與恩怨,放下驚喜和恐懼,放下無限膨脹的貪得無厭之心,放下自己永遠不能實現的盲目人生追求,才能在微笑中度過自己的幸福人生。【原標題:儒家學者許衡的義利觀 放下"五鬼"即快樂】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 2010-06-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