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喬葉曾是一名人民老師。對于從教師到作家的轉變,她說:“興趣是第一要素,我比較喜歡讀書,喜歡讀文學類的,讀師范的時候加入文學社。上師范的時候我父親去世,因為我是農村孩子,當時感覺到生存的壓力,感覺到自己未來的不可確定性,就像你們這個主題一樣,要為自己奮斗,當時很小就想到要為自己奮斗。我上的中等師范,在學校讀了自修大專,就是河南大學的大專,當時沒有學費,就跑到一個建筑工地打工兩個月掙學費。我師范畢業第一年大專也畢業了,當時短暫的看對前程沒有什么改變,就去河南省什么縣、什么鄉、什么村里面教書了,最最基層最最草根的,是那種鄉村教師。但是自己對文學感興趣,所以讀了很多文學的。現在看很少,但是當時覺得自己讀得不少,因此也想搞搞搞創作。”
“當時我在本地的報紙上發過一些文章,當時那的一個老師對我特別好,告訴我要敢于向大報紙投稿,正巧我們學校訂了《中國青年報》,我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寫了稿投了過去。沒想到第一篇就見報了,還被《青年文摘》轉載了。后來我一年更是在《中國青年報》上發了十幾篇,兩年就被評為該報的優秀撰稿人。因此這個極具價值的轉折點是《中國青年報》給我的。”
喬葉感嘆道:“有一句話叫知識改變命運,我覺得是寫作改變命運。我在《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以后各個團省委都有青年期刊,跟我約稿,在上面發很多文章。我們鄉里面的黨委書記到縣里面當宣傳部長,知道我會寫東西,就把我調過去了,這樣我就從村里面到縣里面了。在縣里面雖然做基層的新聞干事,不能叫記者,就叫新聞干事,但是我自己還在寫我自己的文學作品和散文,當時也一直得獎等,被鼓勵推著往前走,一直堅持下來。所以這個人起步早都是相對的優勢,最大的優勢是堅持。”
《勞動•創造•奮斗——我的青春故事》系列訪談由共青團中央和全國青聯一起主辦的,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中國青年網、騰訊網、新浪網、搜狐網和人人網承辦。在線訪談于2011年12月8日開始。每周四下午2時,3位有代表性的優秀青年做客中青在線直播室,他們將與網友分享其艱苦奮斗的人生經歷和成長故事。(史劍)【原標題:喬葉:寫作及《中國青年報》改變了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