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字元常。三國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官至太傅,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
鐘繇是楷書的創始者。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的書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樣算起來書圣王羲之還是鐘繇的徒孫呢。
鐘繇學習書法非常刻苦用功。少年時,他入抱犢山跟劉得升學書,專心致志,三年沒有下山,毅力非常驚人。
鐘繇年輕的時候,經常與當時的書法名家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等人在一起舉辦書法“沙龍”,探討書藝。他自己更是殫精竭慮,研習書法。他白天與人一起練,就在地上畫字;晚上睡覺,就用手指在被子上練習,連被面都常常被劃得穿了窟窿。他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等,博采眾長,兼善各體。尤其是楷書,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鐘繇對蔡邕的書法推崇備至。他上廁所的時候,還不忘觀看研習蔡邕的書法,一蹲就是大半天。別人都以為他掉茅坑了,趕忙去找他,誰知道他還在茅坑上專心地臨摹呢。
西晉虞喜的《志林》載,有一天,鐘繇發現韋誕座位上有蔡邕的練筆秘訣《筆勢》,就向韋誕借閱。韋先生因為此書是存世孤本,太珍貴,怕鐘繇借了不還,所以,一任鐘繇死磨硬纏,就是冷若冰霜,堅決不借。鐘繇氣得死去活來,以拳自擊胸口,擂得胸口青一塊紫一塊,還嘔了一大攤血。《歷代書論》形容他“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照我們這些俗人來看,這鐘繇就是一根筋,不就是為了看看蔡邕的《筆勢》嘛,不看又咋的,何苦這樣自己折磨自己!不過,這韋誕也是把書法當做自己性命的主兒,愣是橫下一條心,全不為鐘繇自虐的執著精神所感動,硬是沒給他看。眼看鐘繇奄奄一息,性命不保,虧得上級領導曹操關心愛護知識分子,派人送來了療傷圣藥五靈丹,才把鐘繇救活過來。撿了一條命的鐘繇是不撞南墻不回頭。他發誓說,他無論如何也要看到蔡邕的練筆秘訣,即使韋誕活著不讓他看,等韋誕死了之后,把他的墓打開也要把書弄到手。
按照故事邏輯的發展結果,韋誕死后,鐘繇果然派人掘其墓而得其書,從此書法水平迅猛提高。可是,如果按照歷史事實的話,這件事其實是小說家們的虛構。韋誕死于嘉平五年(253),比鐘繇晚了23年,鐘繇怎么能去盜韋誕的墓呢?況且,鐘繇身為朝廷重臣,也不可能如此鼠竊狗偷地掘開其他大臣的墓。不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鐘繇刻苦學習書法的精神感動了那些大作家們,所以,他們才會為后人編寫如此情節生動但不能細細考究的故事。
鐘繇與大書法家胡昭并稱“胡肥鐘瘦”;與東漢的張芝并稱“鐘張”;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其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張懷瓘《書斷》稱其“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宣和書譜》評價他的書法“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作者:宋宗祧【原標題:學書法不要命的鐘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