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清明的詩歌之路
2013/7/17 12:00:1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讀《王延華詩選》中所選的一百多首詩作,我仿佛穿過了20年的時光,伴一個青年詩人走過他青春的歲月與詩歌的夢境。
20年來,中國詩歌走過了上世紀80年代的復興與光榮,青年詩人們從呼喚民主與科學,到藝術上不斷的蛻變求新,從朦朧詩到后現代,從口語到生活流,從知識分子、民間立場到“下半身”、“垃圾派”,一個一個浪潮推出了許多“弄潮兒”,也產生了大量的飛絮和泡沫。這當然是中國從來沒有過的開明和開放的景象,同時也是長期“文明營養”不足的當代詩人無法回避的眾生相。
在這里,王延華的詩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樂觀、聰慧而且對詩歌有自已獨立理解的詩人,用他的詩歌,照亮了自己心靈的里程,穿越喧嘩與紛爭,走過一條清明、寧靜而透出陽光的詩歌之路。正如王延華自己所說:“寫詩對我來講,已經變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另一種生存方式。”我和王延華已有20年的交往了。這么多年來,他對詩歌的癡迷熱愛一點不減,他說:“讀書寫詩使我在勤勉的寫作中形成了最真實的情感和語言,同時,也會繼續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將樂此不疲。”我感到,王延華的寫作態度,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有著最少的功利心。因此,無論詩壇如何風云變化,他堅守著自己的詩歌理念和詩美追求。
20年前起步寫詩的王延華,努力汲取了中國古代詩歌傳統中的意境之美的詩歌理想,同時他又受到當代西方現代詩歌中意象派對創造意象的重視,以及象征主義表現的手法,追求一種夢幻與現實交融的純美詩風:朦朧、簡約、多彩、奇幻、空靈、怡美。在《風聲響起》這首詩里,詩人寫到:“……一滴倒置的雨花/兩只欲飛的蝴蝶/彼此看不見的,都是孤獨//森林的耳朵/群鳥的眼睛/許多的語言使我心領神會/我的最后一絲顫動來自/陽光最后一刻的降臨”。這是象征主義的手法,但他剪取的是鮮亮而明快的意象,一種寂靜而明亮的心境。內心與外物,和諧于美麗的景物中,而這種美有夢幻之感,是現實中剪取所得,又是內心珍藏的記憶。比如“我看到自己透明的雙手/扶起了許多樹/帶著泥土/打著動人的手語/在門外/奇跡般燃燒”。(《燃燒》)這幾乎無法用圖畫再現畫面,是什么象征呢?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詩人“透明的手”卻告訴我們心靈的走向。
王延華不是一個專業化的詩人,他對現實的介入,更多的是他認真地完成自己的社會角色來實現。王延華的詩歌,更多的是心靈的剖白,一種傾訴,一種袒露,一種自言自語,因此,在表達上,他會讓你讀他詩歌的時候成為他的傾聽者,在《懷念冬天,也是一種幸福》這首詩里,他這樣寫道:“這使我能夠坐在空虛而虔誠的風上/認真地注意到一些冬天的陽光/很美麗地沉默著……”在這里,風是“空虛而虔誠”的,而陽光用了“美麗地沉默著”這樣的表述。這是很主觀的,而且是自我獨特的感觸,奇幻而不艱澀,瑰麗而不怪誕。
王延華擅長創作短詩,他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獨創的意象,對事物細部的關注,大幅度的跳躍,不同意象的拼接組合,是他詩歌重要的表現方法。而這些外部世界的拼接剪切,最后的指向,是與王延華內心感受的吻合。如《家園》這首詩總共八行:“日漸被淹沒了光澤的家園/在有鳥/有野花/有潺潺流水/有露珠在陽光下的青草上/搖晃的地方/輕輕聚攏/便使自己有了許多的寬慰”。重要的在最后的二句:輕輕聚攏,便使自己有了許多的寬慰。正是這兩句,讓詩句簡約得不能再簡約的句子,有了神采,有了詩性的光芒,因為那感受到“輕輕聚攏”的恰是詩人的心靈與讀者的心靈!
王延華是個有才華的詩人,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個有才華的詩人應該是適應能力強,能夠融入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同時也保持著對語言和詩意的敏感,能夠在藝術更加多元豐富的今天,對外部詩界依然有一雙發現詩意的眼睛。王延華擅長短詩,而短詩的魅力在于有鮮明的意象和最獨樹一幟的表達。比方說秋天的落葉,無數的詩人寫它,王延華也在寫,在《秋天的一種聲音》中他寫道:“深秋的耳朵/一片脆弱的葉子/爬過擁擠的空間/看淡了許多的風景”。把葉子寫成秋天的耳朵,四句話。讀來回味悠長。
語言真是奇妙無比,最初的語言只是一種傳達工具,然而當語言成為自在而完整的世界之后,語言與詩人互動的結果,不斷豐富和更加迷人。用語言創造美,這是詩人的成果,也是詩人的天賦。長于寫意和注重象征手法的王延華,常常令他筆下的事物發生“質變”,變成我們熟悉而又重新陌生的《往事》:“我迷失在一個城市/許多植物/在泥濘的道路上/慢慢發芽/一只失出羽毛的鳥/站在對面/說話像天氣一樣忽明忽暗//鳥鳴和云團長滿苔蘚/占據著房間每一個角落//我看到/每一個人的花/都在這里安詳地開放//握在手里/童年像一朵盛開的睡蓮/和岸邊的風景一同長高//童年將香煙點燃/看蒲公英和老榆樹上的鈴鐺/一起跳舞”。也許,按照傳統審美習慣來讀它們,會引出那個最通常的三個字“看不懂”,然而,如果我們進入詩人詩句所營造的境遇和氣氛中去,我們也許會聯想起自己生活中曾有過的往事,盡管可能與詩人原來的往事并不相同。這就是詩無達詁,也是詩歌的共同創造。【原標題:陽光清明的詩歌之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文藝報 2008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