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莊子生態文明思想的現代啟示

2013/7/19 9:18:52 點擊數: 【字體: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莊子》的樸素生態文明思想可為我們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以有益的啟示。

    一、“天人之辨”的融合愿景

    人與自然(或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亦稱“天人之際”問題,是中國傳統哲學關注的一個根本問題。“欲以明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史記》)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是“道”,在此基礎上他用比喻的手法,給“天”與“人”這對范疇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莊子·秋水》)所謂“天”,是指事物的本性或本然狀態。所謂“人”,專指人的那些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或行為。比較老子把“道、天、地、人”視為“四大”,人在“道、天、法、地、人”的梯級結構中處于底層的觀點,莊子宣稱:“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有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以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莊子·秋水》)因此,與無窮的宇宙相比,人是極為渺小的。

    莊子主張“愛人”,也主張“利物”,把對仁的道德追求擴展到了自然萬物,“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天地》)。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基礎。人應以尊重自然為最高準則,與自然保持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和”境界(《莊子·齊物論》)。

    莊子特別贊賞圣人能與外物和睦共處:“圣人處物而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莊子·知北游》)反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做法,痛惜“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莊子·天地》),向往“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的“至德之世” (《莊子·馬蹄》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既能給人類帶來舒適的生存空間,也會給人類帶來美的愉悅。

    二、“至德之世”的通達之路

    在莊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不僅人與人之間完全平等,人與萬物也和平、平等相處,所以,上古時代是人類道德天性最完善的時代。為了回到 “至德之世”,老子率先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題,將“道生之,德畜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確認為宇宙萬有的根本大法。莊子繼承了老子自然無為的觀點,提出了直接體現其環境倫理思想的“天德”說,揭示出通達“至德之世”之路。

    “無為”。“天德”的最大特征就是“無為”。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己矣。”(《莊子·天地》)是順其自然,還是征服自然。莊子選擇了前者,信守“無為”之德,而后代之人一切有為的妄動,都必然會破壞生物環境原有的自然秩序。

    “物我一體”。萬物由道生成,雖形態有異,但無高下、貴賤之分。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莊子·秋水》)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與萬物同樣地被自然和氣生成,沒有特殊之處,“渺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傲乎大哉,獨成其天。”(《德充符》因此,人類不能歧視其他物,而應尊重天地自然萬物,尊重一切生命,與人類居住其中的自然界和諧相處。

    “萬物不傷”。生命由自然所賦予,按照自然規律存活,人們不能因其有用而隨意摧殘扼殺。實現“萬物不傷”和“物物而不物于物”,并最終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樂”境界,人類必須知足常樂,節制自身的欲望,反對向自然的過分索取,“夫弓弩、畢弋、機辟之知多,則鳥亂于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削格、羅絡、罝罘之知多,則獸亂于澤矣。” (《莊子·胠篋》)除了不直接傷害萬物,還必須順遂而不傷害萬物的本性,如要“以鳥養鳥”,而不能“以己養鳥”、“以虎養虎”, 不能“以人養虎”,要因性自然地去發展農業、養殖業等。

    “不失大常”。天道無為,常固自然,要求人們效法天道,順應自然萬物之性,不要對自然界妄加干預、破壞。莊子反對“以天制人”“以人滅天”“以故滅命”,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性,不要用造作去毀滅天賦,不要用貪得去追求虛名,倡導“返樸歸真”,謹慎地保存天然的本然,而不要使之喪失。在莊子眼中,萬物皆有“常”,“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也。”(《莊子·駢拇》)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天道》)自然法則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凡事應循自然之理,人類如果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對自然肆意踐踏,其最終結果不僅會破壞自然,而且會傷害自身。

    三、古老思想的現代啟迪

    當今世界越來越嚴重的大氣和水污染,水、土地和各種資源性短缺,不僅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而且成為影響城鄉居民正常生活的嚴重威脅,人們開始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莊子樸素的生態文明思想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家卡普拉( F. Capra)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來,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態智慧,它強調在自然的循環過程中, 個人和社會的一切現象和潛在兩者的基本一致。”(轉引自胡化凱:《簡論道家思想的生態倫理學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年第1期,第70頁)

    從天人對立到天人合一。在人與自然關系上,古今中外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觀點的爭論,更多地是割裂它們之間的整體與部分關系,將二者對立起來。莊子的生態思想從宇宙觀的高度,在總體上揭示出天地、萬物與人類的統一性、和諧性及相互依賴性,幫助人們準確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哲學基礎。

    從萬物之靈到萬物平等。人類自脫離動物界以來,一直自詡為“萬物之靈”,秉持人類中心主義,支配、控制和決定其它動物的命運。莊子的“物我一體”思想告訴我們:人、動物、植物,不管是有機物,還是無機物,都是生命的共同存在,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利。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體都并非獨立自存,需要彼此相互依賴。人與自然協同進化,只有大家庭中每個成員都不受到傷害,大家才能相互受益。人類應跳出一味以人類為中心的狂妄自大態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萬物,以慈悲的心懷去善待生命,人作為自然界一員,應該尊重一切生物,無所歧視。

    從貪婪索取到節制利用。人類生存發展,必需滿足衣食住行等需要。乍看起來,天生萬物就是為人類享受的,人類可以一味地任意耗費之、揮霍之。這種貪得無厭、毫無節制、恣意妄為、肆無忌憚的過度消費,已經造成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必須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抑制過分追求奢侈、排場、豪華的消費欲望,珍惜大自然的資源秉賦和人的勞動,因時、因地、因材制宜地發展生產,以應人們所用所需,這才是合理的,是符合“天性”的,否則,后果將不可預想。

    從“人定勝天”到科學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定勝天”逐漸占了上風。人們在一次次歡呼自然科學的成就和對自然改造的巨大勝利的同時,也遭受到自然界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的懲罰,終于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刻也不能離開?茖W昌明,技術進步,可以增強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改變不了自然規律本身。人們必須認識自然,才能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改造、保護好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當然,莊子生態文明思想畢竟是古代的產物,其中有很多朦朧不成熟的地方,甚至其“生態文明思想”也是今人發掘提煉所得,尤其是他過分美化“至德之世”,強調“無為”和反對科學技術的應用,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甄別和揚棄的。(作者:慶躍先 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標題:莊子生態文明思想的現代啟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2013年07月18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