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耿占春:理性與個性兼具的學者

2013/7/19 15:27:50 點擊數(shù): 【字體:

耿占春:理性與個性兼具的學者

耿占春:理性與個性兼具的學者

耿占春:理性與個性兼具的學者

    因為要采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從事詩學和敘事學研究、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在國內文化藝術圈頗有影響的作家耿占春,記者回到母校河南大學,藍天白云下漫步在充滿鳥語花香、綠樹蔥蘢、姹紫嫣紅的校園里,一種親切的感覺涌上心頭。記者與在河大擔任特聘教授的耿占春,一邊穿越校園,一邊就文學藝術進行攀談。耿占春留著標志性的大胡子,談起話來有條不紊。帶著粗獷氣息的大胡子加上文人的氣質,這兩者的巧妙融合,使得他頗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當然,在圈內最令人稱道的是他深邃、理性的思想以及在文化藝術方面的修為。看過耿占春寫的一些書,會覺得古人所說的一番話,用來評價他比較貼切:今之博通經史而不能為詩者,猶之有廳堂大廈而無園榭之樂也;能吟詩詞而不博通經史者,猶之有園榭而無正屋高堂也。是皆不可偏廢。耿占春長于思辨,也擅長詩歌等文學創(chuàng)作,為寫出一本學術性強的書,他能耐下性子用幾年的時間來準備、打磨,所以,讀者可以在他的專業(yè)書中看到幾種學術理論的融會貫通,他是一位能夠潛心做學問的人。

    一

    記者與這位頗受學生歡迎的博士生導師同時還是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的談話,是從他獲得國內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開始說起。

    耿占春的《失去象征的世界——詩歌、經驗與修辭》,獲得2008年度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知名作家阿來、李西閩、臧棣、塞壬分獲2008年度杰出作家、散文家、詩人和最具潛力新人獎。在陌生人眼里,估計大胡子耿占春說話也會比一般人粗獷豪放,畢竟又是得過文學藝術界重要的獎項、專業(yè)突出。但是耿占春的個性與外表的粗獷,恰恰相反,說起話來,讓人感覺他是一位淡泊、安靜、理性的智者,輕聲細語的談話中不時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他是謙虛、溫文爾雅的,他平靜地說:“獲一個獎其實真沒有什么好談的。這個獎的獨特之處不是獎金高,有兩萬元吧,它的特色是不需要個人申報,獲獎的人一開始也不知道,是無需由個人出面申請的榮譽。”

    曾經看過耿占春關于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的一篇文章,記者認為他有一番獨到的見解和體會,就請他為此講講對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的看法。耿占春聽記者這樣提問,他領悟到記者的意思,說:“你這樣問或許是因為我在上世紀90年代寫過一篇關于獨善其身的短文。”當時,耿占春通過多年來對在機關工作的知識分子當中存在的一些現(xiàn)狀進行觀察與分析,而后寫成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充滿對部分知識分子自身生存狀況的嘲諷,也是自我嘲諷。耿占春說:“其實我不大相信獨善其身的價值,雖然君子慎獨這個理念是可貴的。然而,在一個有著病態(tài)情形的環(huán)境中一個人難以獨自健康,就像在一個連水、土壤和空氣都已經污染的環(huán)境里,奢望自身沒有毒素。僅僅關心自我完善會陷入一種自欺欺人的空想中,必須關心制度之善或制度之惡的問題。制度之善能夠培育人,良好的制度比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體系更能改變人、塑造人之善。”

    耿占春認為存在詬病的環(huán)境中知識分子要想獨善其身,僅僅關心自己、愛護自己是遠遠不夠的,這樣也達不到獨善其身的目的,從動機上說可能是自私的,從人的社會意識上說是狹隘的,必須做到關注周圍環(huán)境,通過為完善生存環(huán)境而努力、標本兼治達到價值的體現(xiàn),而不僅僅是為了個人主義的獨善其身。否則,這還有什么意義呢?

    二

    了解到耿占春曾做過臨時工、公社干部、教師,人生閱歷豐富,也曾經歷過艱難困苦的磨礪,所以記者想請他談談人生中難忘、感觸深的事情;另外,也想請他談談大家都關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是如何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怎樣在風風雨雨中扎根農村一步步走過昨天,歷經省文學院專職作家、高校教授,堅定地迎來知識分子的生活。“文學、語言,在早年極其匱乏的生活中是作為一種希望出現(xiàn)的。但如果不是1976年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轉折,我的這一希望早就破滅了。”參加高考的之前,耿占春在一家油脂加工廠當司爐工,他21歲了,不知道生活將怎樣繼續(xù)。恢復高考使之在對生活最迷茫的時刻看見希望,他的文學之夢得以成真。

    耿占春無法忘記第一次進到大學圖書館的那種感覺。就像阿里巴巴用“芝麻開門”的咒語打開了寶藏。每個星期都去圖書館借書、還書,他說自己比阿里巴巴還貪婪。“要知道我們小時候要找到一本好書看有多難,而且還得偷偷摸摸的,古今中外的經典都是‘封、資、修’,都是被禁止閱讀的。”耿占春說。那是一種充滿強烈饑餓感的閱讀,他始終認為自己不僅僅是閱讀,而且產生了要把每一本書都吃下去的感覺。他喜歡通過閱讀、寫作的方式沒有限制地發(fā)展自己的心智,喜歡過一種沒有止境的心智生活;他喜歡生命中一直在成長的感覺,心智不會隨著身體的衰退而終止成長。他喜歡老歌德那種“我們要在老年的歲月里變得神秘”的求知意志。文學寫作與研究幾乎滿足了他這一近似絕對的渴求。

    耿占春雖然已經成名成家,但是他對自己在社會底層的生活經歷并不避諱,他坦誠地說:“我們這一代人差不多都有這個大同小異的經歷,不是從小到大一直讀書過來的,這是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小學三年級趕上‘文化大革命’,在那段動蕩的時期,我過早地懂得了貧賤、屈辱、饑餓、疾病、謊言和死亡,曾經很迷茫、困惑、痛苦。好在青年時代正值社會發(fā)生轉變,我抓住了幾乎是最后上大學讀書的機會,選擇的是人文學科,曾有的負面經驗與負面記憶也能夠成為一種有意義的歷史意識與現(xiàn)實感的一部分,能夠轉換到思想問題的表達中,否則整個智商都會出問題。”有些人喜歡懷舊,懷念那終將逝去的青春,但耿占春說,他不喜歡過去虛度光陰的無奈生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全社會動員,全社會“內斗”結束之前的青少年歲月。

    當年,耿占春參加“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耿占春考上鄭州大學。畢業(yè)時,趕上組織部門干部知識化、年輕化的計劃實施,安排他下鄉(xiāng)鍛煉兩年。但說實話,當干部不是他的選擇。耿占春覺得既然一時走不了,就認真考察當時所處的農村現(xiàn)狀,決意干些實事。當時公社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廣計劃生育政策,耿占春的主要想法,首先是在鄉(xiāng)里建一所養(yǎng)老院,將五保戶等孤寡老人集中起來義務贍養(yǎng),再把有醫(yī)學、護理專業(yè)特長的大中專畢業(yè)生等安排到養(yǎng)老院工作,并開辦學習班培養(yǎng)醫(yī)護人員。他還設想建議上級部門安排年齡偏大又無專業(yè)特長的人提前轉崗或退休,以安排更多有技術的年輕人到崗工作,充分發(fā)揮崗位作用。在當時,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人們的思想還不是太開放,還沒有完全從舊有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存在因循守舊的情況,況且耿占春帶著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作風,追求事物理想化,所以碰壁總是難免的。

    這位將來在文學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者,此刻的內心既惆悵又憂傷,他認為自己不適合在官場發(fā)展,他決意執(zhí)教。當時,憑著大學期間開始發(fā)表的幾篇文章,他順利進入一所師專教書,而后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2013年6月25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