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他格調高古的雅致筆墨 感受他入世而不流俗的文人情懷
劉安成的書法創作已經不是對古人的簡單承襲,而是跨越唐宋,直接切入了晉人的流美神韻,注重整體氣象的自然流露和書寫心態的優雅清雋與平和沖淡,用筆、用墨都非常講究,字里行間流露出閑雅自適的文雅氣息,有學人的書卷清馨,有詩人的不落時畦,矯矯不群,胸襟闊大。
——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宋華平
劉安成有很多身份,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書協刻字委員會主任、河南省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財政書法美協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河南省財政廳地方金融處處長……記者問劉安成,你更看重哪個身份?劉安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有三條命,第一條命是當初撿回來的,第二條命是我的政治生命,第三條命就是我的藝術生命……
□東方今報記者 毛韶華
動靜雙修 至高境界
因有敬畏,才能20多年如一日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因為珍惜,才會在8小時之外苦心鉆研書法。也正因為珍惜和敬畏,他在出世自修和入世為官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達到了動靜雙修的至高境界。
“我首先是一個公職人員,這是我最應該做好的工作;書法是我工作之外的一大興趣和愛好。”不得不說,劉安成將二者有機融合并相得益彰。
在其位,謀其政,不求其果。書法是寂寞之道,去其繁華,去其功利,是一種寂寞的快樂。它可以讓人的精神和情感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可以讓人對本來很有誘惑力的功名利祿、權力地位棄之敝屣,可以讓人拋卻一個繁文縟節、分毫不爽的花花世界,可以給人的身心帶來無盡的愉悅和享受……于是儒可以滯重、法可以森嚴、道可以超邁,最終法相合一,“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劉安成在營造他一個人的江湖,講道義,講追求,講責任。他博古通今,見多識廣。他知行合一,身體力行。他行走在一個人的江湖,孤獨而飄逸。他入世而不流俗,出世而不逃避,他像中國歷史上千千萬萬個士大夫一樣,尋求著物質生命、政治生命和精神世界的高度統一。
沉浸書法 回歸心靈
劉安成如今只有五分之一的時間用于他的書法藝術,他告訴記者,他有時也很糾結,工作的繁忙和瑣碎,是分內事,必須全力做好。但由此而分散的大部分的精力,要靠對藝術追求的情愫和執著來彌補。奈何?奈何!只能從牙縫里擠出點時間,或當“打鳴公雞”,或當“夜耗子”,毫不惜力地一頭扎到自己鐘愛的事情上來,高山仰止般地拜倒在先賢腳下,甘做“走狗”,從中尋找一種快感;拿書法經典藝術作為自己的“愛妻”,生生不息地愛下去,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靠近她,讓她永遠流連于自己身旁。
學習經典,說起來輕松,其實就其辛苦程度而言,等于里外增加了成倍的勞動量。個中甘苦,唯有修習者本人最清楚。劉安成本就瘦削的身子骨,衣領越發地“胖”了起來。就這樣,劉安成孜孜不倦地向著自己心中的目標前行,寂寞并快樂著。也使劉安成這樣一個天生酒精過敏之人,不斷在讀書、臨帖中,“偷享”著古代文人墨客“斗酒詩百篇”的放曠和練達,時不時地“醉”上一把,有意無意間地尋找那種飄飄欲仙的境界。這,也是要點阿Q精神的!劉安成如是說。
但他向來不認為這是自己不務正業,恰恰相反,他認為這是個人生命歷程中十分有趣或者叫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浸書法的時刻,就是回歸心靈的時刻,這時候定然會忘卻塵世的身份,實現一種超度,獲得一種自由的眼光,從而立足于人生的全景。
傳承創新 當隨時代
劉安成說,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等退休之后,全身心地練習書法,追求自己真正的藝術生活。當然他也會在今后的工作期間逐漸地為自己的藝術夢調整好生活的天秤。
在談到書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時,他說:“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和審美標準。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清人尚樸,今尚情趣,因此書法要有生命力在于繼承和創新,要繼承傳統首先要忠實地學習傳統,學習古人的碑帖和經典之作,書法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找到傳統和現代發展之間的契合點,丟掉傳統的藝術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所謂現代書法是沒有生命力的。”
但死守傳統、不發展也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劉安成深切地感受到:“古人說筆墨當隨時代,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地探索、創新、豐富,使我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原標題:劉安成:行走在一個人的江湖 孤獨而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