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跟文學有關的工作三十多年,記憶最深刻的還是在東莞市文聯的那幾年。
辭去在某大都市的工作,來到南方的東莞,基于“兩個極端”:從不少朋友那里聽到的相同傳言——東莞是“經濟的綠洲,文化的荒漠”。到了東莞生活幾年以后,切身感受到:上述傳言,對錯參半。
對了的是“經濟的綠洲”。1980年以前,東莞還是一個處于自給半自給經濟狀態的農業縣,1985年撤縣設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此后連續20多年經濟以平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長,財政收入每年遞增近30%……由一個農業縣發展成一個國際加工制造業基地,東莞用2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近300年才走完的路程,成為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這是舉世矚目、有口皆碑的。
當然,東莞創造的“經濟神話”應該說是得天時、據地利、聚人和。天時、地利,自然是指東莞趕上了特定的改革開放時代、特惠的政策優勢和特殊的區位優勢;人和,才是至關重要、占第一位的。2008年底以前,東莞市人口有1000多萬,實際戶籍人口僅有150萬左右。僅從戶籍人口與外來人口比例來看,應該說東莞“經濟的綠洲”很大程度上是近千萬外來人口支撐起來的,這一“人和”因素是不容否認的。
關于“文化的荒漠”——這種斷言實在有失公允。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曾說過,經濟是歷史的骨架,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是歷史的靈魂。正因為文化如此重要,它才成為人文學者關心的焦點。綜觀東莞的方方面面,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她豐厚的文化內涵。盡管在古代這里曾被稱為“蠻荒之地”,但是在歷經幾千年的民族融合、無數客家人一批批遷入后,中原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一步步在這里播種、生根、開花,為這里積淀了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首先,歷史文化遺跡如顆顆璀璨明珠散布莞邑大地,除了蠔崗古人類遺址和虎門鴉片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遺跡外,各個鎮區幾乎村村都有古村落、古祠堂、古樹木,并且大多保存完好。其次,這里歷代人才輩出,僅宋代以后就出現了袁崇煥、熊飛、張家玉、蔣光鼐等一代代民族英雄,科技、教育、文化等名人更是層出不窮。其三,富裕了的東莞人舍得對文化事業投入。全市各鎮區、社區(村)都有設施配套、現代氣派的文化中心、文化廣場、公園、圖書館,全市2465平方公里土地上矗立著40多座博物館(有官辦也有民營的),這在全國地級市中都是不多見的。其四,東莞有博大的包容胸襟。這是成就東莞“文化強市”的主要因素。東莞以其“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吸納了大批外地人才撐起了湛藍的文化天空,使這里的文化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僅以文學界為例,1994年以前,這里無論是官方機構還是民營組織里沒有一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就是本土的省級會員也寥寥無幾,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和地方各級政府開明、包容,大批外地人才紛紛落戶東莞,現在東莞的省級和國家級作協會員,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全國各地(12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外來作家占10名,近百名省級作家協會會員外來作家占80%強)。不光文學界,科技、教育、藝術各界,無不如此。此外,東莞各級領導層對各類文化事業的重視,也是前所未有的。他們不僅支持關心各類文化事業建設,而且有不少領導干部本身都已經成為某些文藝門類的專家,如作家、書法家、美術家、攝影家等等,市級、局委、鎮區級領導干部中不乏其人。
在東莞市文聯的那幾年,之所以給我留下最深刻記憶,是因為:這里有一個開明包容的文聯領導班子、開放寬松的文學氛圍,這里為我提供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最佳平臺和機會,利用這個平臺和機會發現扶持了一批文學人才,自己也在文學事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個地方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程度,除了其他諸多主客觀因素之外,其中主政的領導班子、領導人開明與否至關重要。我進入東莞市文聯的時候,是市委宣傳部的一位副部長兼任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原任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的林岳先生擔任文聯常務副主席(現為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兩位領導都是粵籍人士,然而,他們麾下聚集的80%以上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在全國各地普遍都存有或輕或重地方保護主義的情況下,東莞文聯領導海納百川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無論是職務任用、項目扶持,還是工資調整、評獎晉級,不分新莞人、老莞人,在這里大家都一視同仁。他們的開明包容,不僅保證了大批外來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有了寬松公平的工作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積極性,更促進了各個文學藝術門類創作的繁榮,各級各類的大小獎項年年接連不斷,各類文藝新人更是層出不窮,使東莞的文藝事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
我應聘到文聯以后,被分配到文聯下屬的內刊《東莞文藝》雜志做編輯部主任?锸敲吭乱黄冢攸c是發現、扶持在莞的文學新人。在此期間,由于受到文聯領導的充分信任,能夠放開手腳開展工作,因此,自己的特長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尤其值得欣慰的事情,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由于同事間的默契合作和自己的勤奮努力,廣泛遴選大量自由來稿,嚴把稿件編發標準,靈活設置調整欄目,凝聚了一大批文學力量,使刊物的質量和社會知名度迅速提高,不僅受到本地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歡迎,還得到外地大量知名作家乃至著名作家和省、國家文聯、作協領導的好評。每期都發表有全國名家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品位。
其次,利用《東莞文藝》這個平臺,發現扶持了一批文學新人,為東莞的作家、作品走出廣東、走向全國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少年作家王虹虹繼獲得廣東省新人新作獎之后,我又對她的《媧娘與虹》、《湖娃》等幾部新作撰寫了評論,并向外地報刊推薦介紹,引起全國很多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的關注,作品也受到全國青少年讀者的追捧。2007年,王虹虹被中國作家協會接納,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中國作協會員。此外,還從大量來稿中發現了一些好作品,推出了一批新人。其中有:東莞市首屆荷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得主、少年作家周冰洋,現考入上海電影學院導演系;青年散文作家曾明山、吳詩嫻、周鎮明等,他們的散文、小說分別獲得《安徽文學》獎、東莞文學大賽一等獎、全國散文大賽獎等,并被廣東省作家協會接納為會員;先后獲得華語文學傳媒獎和《人民文學》獎并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的青年作家鄭小瓊、塞壬,《東莞文藝》也都是她們的“熱身”之所。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東莞文學界組織的一次作家義務簽售圖書的賑災活動中,我認識了年輕的網絡寫手卻卻,經過交談和深入了解,又在雜志上推介了她的作品,并配發了我為作品撰寫的評論,引起了文學界對她的關注,從而也被廣東省作家協會接納為會員。此外,還有很多在《東莞文藝》發表作品受到鼓舞,如今活躍在全市各個鎮區、各個行業的文學青年。
再次,就是在具體的文學編輯與文學活動的組織、實踐過程中,自己的創作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持續取得一定成績。自進入東莞市文聯、融入東莞文學界以來,除了先后在《文藝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散文選刊》、《報告文學》等全國有影響的文學報刊發表了一批包括散文、小說、文藝評論等文學作品,參加全國各類文學征文比賽獲獎外,我還先后在中國戲劇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此情依依》、《莞情流韻》、《莞土挹香》、《莞風南韻》、《為您喝彩》、《春花秋實》等作品集,2008年還被中國作家協會接納為會員。
所有這些,都與東莞市文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東莞市文聯工作的那幾年,是給我留下記憶最深刻的幾年。我永遠難忘那段時光。ㄗ髡2005年起先后在《東莞文藝》、《南飛燕》任編輯部主任、編輯,F為廣東人民出版社東莞編輯中心編輯。)【原標題:王散木:難忘那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