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父子在鄴城
2013/7/24 9:18: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袁紹得鄴城(在今安陽市北20公里)而羽翼豐滿,他兒子失鄴城而衰亡,簡言之,鄴城的得與失表明了袁氏父子的一部興衰史。
漢靈帝死后,袁紹因與董卓不和出奔冀州。鄴城為冀州首府,時為韓馥所居。韓馥畏懼袁紹,遂將冀州相讓。袁紹為冀州牧,以鄴城為中心,迅速發(fā)展勢力。
謀士郭圖勸袁紹將漢獻帝迎到鄴城建都,袁紹不聽。后曹操挾獻帝建都許昌,袁紹悔而莫及。獻帝封袁紹為鄴侯,袁紹讓而不受。不久袁紹消滅公孫瓚,分派其子袁熙、袁譚和外甥高干據守幽、青、并三州,自己仍據鄴城,號令北方,又選精兵十萬,與曹操官司渡決戰(zhàn)。
《三國志》卷六載:官渡一占,袁紹大敗,"單騎退渡河,余眾偽降,盡坑之"。《彰德府志》卷二也載: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全軍奔潰,倉迫歸鄴,憤然嘔血",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袁紹死后,在其親信審配,逢紀的支持下,小兒子袁尚繼其據鄴城為冀州牧。而長子袁譚與袁尚勢不兩力。
袁譚駐軍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北)。建安八年(203年)初,曹操進攻袁譚,譚告急于袁尚。袁尚對袁譚統(tǒng)軍懷有戒心,就留親信審配代守鄴天,親率軍抵前線黎陽與曹軍相持。曹軍一面包圍黎陽城,一面分軍北趨,急將鄴城周圍已成熟的莊稼收割后,撤軍南回許昌。
曹軍一撤,譚、尚矛盾激化。袁譚戰(zhàn)敗,逃往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袁尚緊追不舍。譚求救于曹操,曹軍復還軍黎陽。袁尚從平原撤軍回鄴城據守。曹軍佯裝退走,袁尚中計,果然讓審配、蘇由代守鄴城,復攻在平原的袁譚。曹操急回軍北進,至離鄴城不遠的安陽河邊時,蘇由派人來,愿為內應迎曹軍入城,結果事敗,蘇由從鄴城出逃曹宮。曹軍包圍鄴城,挖地道至內城,審配在城內挖長壕截斷地道。城內嘩變,大將馮禮開城門迎曹軍,被審配發(fā)覺,已入城的300曹兵盡被殺死。曹操令軍士在城外挖了一條深寬各2丈,長20公里的長壕,引漳河水灌城。"自5月至8月,城中饑死者過半"。袁尚率萬余人夜救鄴城,"舉火以示城中,城中亦舉火相應"(《三國志》卷六)。審配從北門突圍,被曹軍擊敗而回。審配的侄子審榮夜開東門迎曹軍。經激戰(zhàn),審配被擒殺。曹軍攻取鄴城,時為建安9年(204年)。
《彰德府志》卷二又載:曹操據鄴城后,"建三臺,營立宮室……于是豪杰歸之,而王業(yè)成矣"。建安12年(207年)曹操打敗與袁氏殘余勢力勾結的烏桓蹋頓單于,最后在北方建立起穩(wěn)固的統(tǒng)治。(安陽師院教授 王迎喜)【原標題:袁紹父子在鄴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安陽新聞網 200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