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走進市場大獲成功的作家、第一個被青島出版社買斷的作家、第一個走進人民大會堂召開作品研討會的作家。中國的文學史上,河南人陳廷一留下了重彩的一筆。已發表的作品摞起來比他的身高還高,這位農民出身的暢銷書作家,把“天地良心”作為自己一生的自覺和追求。
□東方今報特派北京記者 奚春山特約通訊員 于宙 楊勇/文特派北京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人物名片】
陳廷一,當代傳記文學作家,在傳記界素有“南葉北陳”(即“南有葉永烈,北有陳廷一”)的說法。1947年生于河南省鹿邑縣穆店鄉小廠村,1976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周口市作協名譽主席,中華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
【萌芽】
參軍長白山 萌生作家夢
88部已出版長篇專著(含重版)摞起來后,超過了不到一米七的陳廷一的身高。
12月13日,在作家陳廷一北京寓所中,東方今報記者鏡頭見證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夙愿——著作等身。陳廷一說,從小,愛好文學的他就有著作等身的理想。
陳廷一出生于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縣,父親去世早, 他在縣高中上中學時,小腳母親愣是靠要飯,每天給他送去菜團、窩窩頭、芋塊等把他養大。
有一次,陳廷一把從家中背來的兩三斤面粉丟了,他竟下課后到坑塘里捉泥鰍吃一個星期。陳廷一的老母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哽咽著說:“俺兒子是餓大的。”
1968年,高中畢業的陳廷一參軍來到長白山下,壯美的景色激發了陳廷一創作的靈感。散文《哨所上》在《吉林文藝》上發表后不久,小說《鐵騎怒火》又發表了。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作家夢也在心中萌生。由于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1976年,陳廷一被特招進了吉林大學作家班。
【成名】
立傳許世友 一舉震國人
大學畢業后,陳廷一被分配到河北一家出版社。當時改革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出版社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
經過調研,陳廷一發現傳記文學有市場。就萌生了寫傳記文學的念頭,他選擇了具有傳奇色彩的許世友將軍。可是在當時的出版界,活著的人是不能被立傳的。 當時許世友同志還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政治局委員。
為啥要選許世友將軍為傳記小說處女作?
陳廷一說,自己家和許世友將軍家鄉相隔不遠,從小就聽鄉親們講過很多將軍的傳奇故事,而且許世友將軍武藝高強,個性鮮明,讀者喜歡。
陳廷一自帶干糧,凡是許將軍革命所經歷過的地方,從將軍家鄉到長征路他都要走一走。當事人他采訪了183人次,采訪筆記本足有一麻袋。
1985年許世友去世,陳廷一歷時8年創作的《許世友傳奇》也問世,5家出版社與他聯系出書。最后他選中中國青年出版社,一版再版,發行百萬冊之多。該書后被天津一家雜志轉載,使該刊發行量突破一千萬大關,三座大城市七家印刷廠同時開機,仍供不應求。
1987年4月20日,陳廷一作品討論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不僅有許將軍的生前戰友——李德生、羅應懷等,還有陳先生心儀的文學大師劉白羽、魏巍、王愿堅等均到會發言。在將軍和大師們的鼓勵下,陳廷一先生后來的傳記文學創作更是一發不可收。
【前衛】
海峽“冰凍期” 寫爭議選題
《許世友傳奇》成功之后,陳先生便馬不停蹄地轉入第二部傳記作品的創作和設計。
這次他對自己要求更高了,選材應從何人入手呢?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要采擷一束浪花又談何容易?一年后陳先生終于捕捉到了第二個能引起社會轟動效應的人物,她就是風華絕代的宋美齡。
陳廷一說,宋美齡那優雅、高貴的儀容,曾使民國朝野傾倒;有人說她:“才華馥比仙,民國首才女。”
但由于海峽兩岸的長期敵對,人們對宋美齡了解不多。陳廷一的“選題”引起巨大爭議,有人質問:“作為黨員,不寫宋慶齡,寫宋美齡是何居心!”陳廷一下決心還世人一個公正,盡管當時海峽兩岸還處在“冰凍期”。
1988年8月,新出版的《宋美齡傳》適時地送到了讀者的手中,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暢銷書,發行達二十三萬冊之多。
由于《宋美齡傳》的熱銷,遂使青島出版社決定買斷他作品的出版權,又一次轟動了文壇。接著陳廷一文思泉涌,創作出《宋靄齡全傳》、《宋慶齡全傳》等。
1993年《名人》雜志有專家評述文章說:就傳記文學領域,有“南葉北陳” 之說,南有作家葉永烈,北有作家陳廷一。
陳廷一說市場上流行的盜版書,他占了八種,而且常年在地攤上銷售。因此他“平民作家”的稱謂也來于此。
【追求】
做平民作家 為人民立言
去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陳廷一歷時3年采訪寫作完成的《天地良心——萬里在安徽》一書,再次引發熱議。
此書以中國上世紀70年代農村變革的前夜為背景,通過典型場景和歷史細節,還原了杰出政治家萬里的情感世界和生命境界。作品通過對萬里在安徽期間活動的描寫,反映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30年來的變化。
書中寫到了“三個三千萬”:即為上世紀60年代中國農村饑餓死人三千萬;解放新中國,中國農民犧牲了三千萬;改革開放30年,又有三千萬農民失去了土地。
萬里長子、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萬伯翱評價說,這是所有以萬里為主角的圖書里最生動、最深刻、最好讀的一本。
今年3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署名文章稱,《天地良心》的創作也是在為時代“立心”,作品昭示為政要有政治良心,為人還要敢于直面現實。
陳廷一說,他寫書的目的是說明萬里委員長當年的農村改革是一個“半截子”革命,把土地改革進行到底,把土地徹底還給農民,讓八億農民成為大地的真正主人,在土地制度上杜絕腐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1月22日,中國作家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陳廷一作為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聆聽了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
他說,自己之所以能出版88部作品。最重要的體會是,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才有你。為人民立言,為生民立命,這應該成為自己一生的自覺和追求。【原標題:《河南人在北京》之四 河南平民作家為時代“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