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俗稱河南梆子,這個河南的地方劇種,居然唱到了臺灣,而且唱得如此紅火,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熱點。那么,兩岸豫劇交流的來龍去脈是什么?都發生過哪些生動的故事?又有哪些相互借鑒與促進?
臺灣戲曲舞臺梆子聲聲悠揚
豫劇于上世紀40年代末傳入臺灣,如今已經成為與“國粹”京劇并列的劇種,豫劇團成為僅存的兩個公立劇團之一,深受重視。其中原因,據專家分析,除了有一批熱心觀眾的追隨,還在于優秀演員釋放的強大號召力。
臺灣豫劇界先后出現“皇太后”張岫云、“皇后”王海玲這些重量級演員,撐起了豫劇的大旗。對于成長于臺灣,引領舞臺更久的王海玲,臺灣大學教授林鶴宜認為,“就像奇跡一般,臺灣豫劇團出了一位王海玲,她以強大的藝術魅力征服了一顆顆臺灣觀眾的心”。
近些年,隨著觀眾的斷層,臺灣豫劇危機意識增強,著力將視角對準年輕觀眾、城市觀眾,大膽突破,吸收其他門類的藝術元素,推出許多創新劇目。
“跨文化或跨界創作觀念,乃臺灣二十一世紀創作風潮。”臺灣學者劉慧芬介紹,“臺灣豫劇團創作觀念不落人后,也于2000年首度以意大利著名歌劇《杜蘭朵公主》開創豫劇跨文化劇目。由于觀念新穎,噱頭十足,演出造成空前轟動。2009年,再度移植莎翁名劇《威尼斯商人》為豫劇版《約束》,此兩出跨文化新作,為豫劇在臺之現代化與國際化之發展,開啟創作新道路……”
為了適應兒童的審美趣味,2002年,臺灣豫劇團還推出兒童豫劇《龍宮奇緣》、《豬八戒大鬧盤絲洞》等。臺灣學者楊馥菱評價說,《龍宮奇緣》將蟹姥姥、霹靂電鰻、大嘴魚、海星公公等這些角色紛紛卡通化,并設計了霹靂電鰻會跳霹靂舞、會發電光等,這樣的改編可說是在不失原著精神下的另一番滋味。
4月17日,記者曾觀看王海玲首演劇目《梆子姑娘》。這出戲展現了她從藝50年的舞臺生涯和藝術成就。耐人尋味的是,唱豫劇,該劇居然采用普通話道白。劇中還有一段“菜刀秀”,類似當代以節奏為主體元素的“廚房秀”表演。臺灣豫劇的不拘一格,由此可見一斑。
臺灣豫劇的演出市場和行銷手段,也引起大陸同行關注,并被有意借鑒。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楊楊對此加以比較,將臺灣的演出市場和行銷手段的特點歸結為“三個為主”:演出市場以城市為主;觀眾以文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人口為主;行銷以售票的劇場演出為主。
豫臺合作劇目走向國際舞臺
1990年7月,臺北豫劇改進會40人到河南的平頂山市演出,開啟了豫臺豫劇交流的大幕。
此后,臺灣的豫劇演員多次應邀來大陸演出。這一時期,被學者稱之為“單向交流時期”。
1993年,兩岸的豫劇交流由單向交流時期進入雙向交流時期。其中1998年4月,鄭州市豫劇團一行40人,由國家一級演員虎美玲帶領,首次以整團的形式赴臺演出。
談起當時的演出情景,虎美玲回憶說:“我清楚地記得演第一場《花木蘭》時,我還沒有開口,板胡一拉,下面的掌聲就雷鳴般地響了起來。當時我就想,觀眾又沒有聽過我的演唱,為什么反響會如此熱烈呢?那只能有一個原因,就是那熟悉的旋律,讓臺灣同胞聽到了久違的鄉音。”
2001年之后,兩岸豫劇交流進入合作時期。河南藝術家赴臺幫助排演了《武后與婉兒》、《秦少游與蘇小妹》、《慈禧與珍妃》、《拜月亭》等劇目,并聯合打造了《曹公外傳》。《曹公外傳》取材于清道光年間任臺灣鳳山知縣的河南沁陽人曹謹的事跡。曹公率當地民眾修壩引水,造福于民,其功績至今令臺灣民眾念念不忘。《曹公外傳》曾在北京長安大劇院演出,被譽為“兩岸豫劇交流的典范之作”。據臺灣學者劉慧芬統計,至2010年,臺灣豫劇新編戲20出,其中9出出自大陸的石磊、孟華等劇作家之手。另據了解,10年間,僅河南的豫劇作曲家耿玉卿就為王海玲主演的《王魁負桂英》等8部戲作過曲。
2009年,兩岸合作劇目還走向國際舞臺。是年9月,河南專家組多次赴臺,與臺灣豫劇團合作,完成年度大戲《約束》,赴倫敦參加“第四屆英國莎士比亞雙年會”,演出獲得很高評價。河南藝術研究院的賀寶林介紹說:“該劇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在莎士比亞的故鄉演出,而且以東方戲曲形式詮釋了莎劇原著精神,這應是豫劇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極大的成功和榮耀。它傳達出一個非同尋常的信號:兩岸文化同源同根,即使在異國的土地上,依然唱的是同一種聲音。”
河南省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石磊,在新近完成的一項研究課題中,在論述作為中國豫劇發展史一部分的臺灣豫劇發展史時,其中對于兩岸豫劇藝術的互動,他認為,這種互動,也是促進臺灣戲曲發展的動力之一。他闡釋道,大陸豫劇的母體,是臺灣豫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而臺灣專業豫劇表演團體在劇目生產、藝術管理及營銷運作上,也給大陸的豫劇專業表演團體許多啟發。
美玲海玲聯袂發出豫劇強音
豫臺豫劇藝術家在合作中,充滿親情,發生了許多動人故事。
鄭州市豫劇院院長虎美玲講述了她親歷的一個故事。
她說:“在一次交流中,臺灣豫劇團向我提出,希望給他們的青年演員創造一個充電的機會,并把青年演員肖揚玲介紹給我,希望她能到鄭州市豫劇團學習一段,并希望我能親自帶帶她,我當場表示歡迎。”
虎美玲說:“這年3月,肖揚玲從鮮花盛開的高雄,來到春寒料峭的鄭州。為了給她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我們團里特為她準備了一間房子,裝上空調,又安排兩個人專門照顧她的生活。我手把手教了她四個月。給揚玲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她的吐字問題,讓她學會了正宗的河南話。其次是幫她實現了唱腔突破。我們還專門為揚玲排了一場大戲《義烈女》,雖然這樣會影響到劇院的演出和正常的排練,會影響大家的收入,但為了河南豫劇這位遠在臺灣的女兒,為了豫劇在臺灣薪火相傳,大家沒有一句怨言。”
虎美玲說:“學習之余,我和揚玲既像母女,又像親密無間的朋友。……揚玲要回臺灣了,我提前幾天就開始難過。……不久前臺灣發生地震時,我得知消息的一瞬間,首先想到的就是揚玲怎么樣,于是趕快打電話,得知她平安無事,我吊著的心才平靜下來。”
虎美玲說:“希望鄭州市豫劇院與臺灣豫劇團成為永久的合作團,因為,我是鄭州市豫劇院院長,王海玲是臺灣豫劇團團長,她叫海玲,我叫美玲,一個‘鈴’“不會發出太大聲響,兩個‘鈴’才能發出較強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