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傳承與發展成為共同話題
在兩岸的豫劇交流中,理論層面的交流始終并行,“豫劇發展論壇”成為另一突出景觀。海峽兩岸豫劇發展論壇自2001年首辦,至今已有七屆。據介紹,從第二屆起,引入“河洛文化”的內容,進一步豐富了豫劇的文化底蘊。今年4月在臺北,又成功舉辦了第七屆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
在第七屆論壇上,“豫劇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專家學者們充分肯定臺灣的豫劇形式創新。河南的劇作家孟華認為,“同樣的劇種,生在江南為橘,生在江北為枳,地理使然。臺灣豫劇,既有母體屬性,也有水土屬性。臺灣豫劇與大陸同源,但已獨成一家”。
臺灣學者劉慧芬更進一步闡釋其意義,認為“戲曲文化的發展,能像臺灣豫劇一樣的‘基因突變’,突破地域與人文的先天限制,開發地方戲曲的生存空間,創造戲曲生命的新契機,在二十一世紀與現代社會交會的時刻,所展現的開創策略與格局,為傳統豫劇與所有的傳統戲曲帶來深刻省思”。【原標題:兩岸梆子同吟唱 —— 豫臺豫劇交流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