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華(1897—1987),河南省盧氏縣人,我國現當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但就其一生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應該是一個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杰出的翻譯家。
曹靖華原名曹聯亞,曾先后兩次赴蘇聯留學和任教,在蘇聯學習和工作長達七年多,非常熟悉和了解蘇聯。他從20世紀20年代初,即從事進步的俄國文學和蘇聯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在風雨如磐的舊中國,他同魯迅、瞿秋白為代表的左翼文藝工作者一起,以“給起義的奴隸偷運軍火”為精神,先后翻譯出了一大批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蘇聯進步文學作品。曹靖華也因從事蘇聯文學的翻譯事業與魯迅和翟秋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摯友。
新中國成立后,曹靖華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俄羅斯語言文學系系主任,長期致力于俄羅斯語言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培養了一大批俄語翻譯、科研和教學等方面的人才。1987年5月,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勛章。他為推動和發展中蘇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博得了蘇聯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1921年,曹靖華作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選派的前往蘇聯留學的第一批中國學員,和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蔣光慈、韋素園等一起進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學員按國籍分班編組,為中國學生成立了中國班,由蘇聯人講課,中國人翻譯。瞿秋白、李宗吾等擔任過課堂翻譯。當時同學中有一種錯誤看法,認為學文學是不革命的、消極的,是不關心政治的表現。但曹靖華和韋素園都特別喜愛文學,他們常到富有文才、熱衷于文學的瞿秋白那兒去。當初曹靖華俄語基礎較差,瞿秋白總是把俄語翻譯成漢語,幫他理解和學習。從此,曹靖華和瞿秋白結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厚友誼。瞿秋白精通俄語,曹靖華常去求教,得到了熱情的關懷與幫助。瞿說:“蘇聯是一座革命的寶山,要把這革命的寶貝盡量運回祖國”。曹靖華親眼見瞿抱病寫了《莫斯科的赤潮》、《共產主義的人間化》等通訊,把蘇聯真實情況介紹給中國人民和世界革命人民,排除了帝國主義散布的謠言迷霧。瞿秋白的崇高革命精神深深感動了曹靖華,啟發他堅定地走上了文學翻譯的道路,使他急切地感到應該把俄羅斯進步文學和蘇聯文學迅速地介紹給中國人民,就這樣,開始了文學翻譯的嘗試。從事文學翻譯,使曹靖華成為當時中國文壇上最早介紹俄羅斯進步文學和蘇聯文學的作家之一。1923年初,瞿秋白回國主編《新青年》季刊。這時已回國的曹靖華帶著第一部譯著、契訶夫著的《狗熊》(即《蠢貨》)前往請教,由瞿在《新青年》上發表,并勉勵他說:“中國文藝團體太貧瘠了,希望你多學習,多介紹,做一個引水運肥的‘農夫’。”這使曹靖華備受鼓舞。在瞿秋白的鼓勵和幫助下,曹靖華的翻譯和思想認識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這一時期,他翻譯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一些作品,特別是被列寧稱為19世紀后半期俄國進步思想界的一位真理探求者——契訶夫的劇本《三姊妹》。劇中發出“一場強有力的、掃除一切的暴風雨,已經降臨了,它要把我們社會里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和腐朽的苦悶一掃而光”的呼聲,并展望未來的生活“一定是無限美好的,十分驚人的”。該劇本回答了列寧當時非常關心的問題,深受列寧喜愛和稱贊。《三姊妹》譯好后,由瞿秋白推薦給鄭振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出版。《三姊妹》連同其他翻譯的劇本,多次再版并在全國各地進步劇團上演,影響深遠。中國譯協會長姜椿芳在曹靖華從事教育、文化60年慶祝會上講話時曾說:“‘孤島’時期的上海,這些戲劇在一些群眾會議前演出,起到了組織群眾,團結群眾,教育群眾,開拓工作的尖兵作用。”【原標題:曹靖華首先應該是個杰出的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