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唐顏魯公真卿殉節處考釋

2013/7/31 17:39:43 點擊數: 【字體:

    關于唐顏魯公真卿殉節何處,至今地方學界爭論不止,各執一辭。按《舊唐書·列傳·顏真卿傳》:“(李希烈)遂送真卿于龍興寺。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自為墓志、祭文,常指寢室西壁下云:吾殯所也。”顏魯公殉節于龍興寺。按《重修汝寧府志·卷十三·寺觀》(清嘉慶元年):“北泉寺,隋時建。唐名資福即顏真卿死節處。”則縊死于北泉寺。明李本固撰《汝南志·卷三·顏魯公祠》(明萬歷年間,福建館藏影印本)則對顏魯公殉節處“兩地說”做了闡明:“(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潘子正、知縣許大來建,按〈公本傳〉死于蔡州(今汝南)、〈一統志〉又云在此(今確山),故立祠祀焉。”較明確地詮釋了顏魯公死節處,有汝南、確山兩地之說。

    在確山,即指確山北泉寺。該寺偏殿顏魯公祠,據《確山縣志》記載:“嘉靖二十六年丁末十一月吉旦,知確山縣事許大來建祠。”明雷以澤《創建顏魯公祠碑記》記載:“邇來汝寧守萬渠潘侯得先生之靈于夢寐間,乃稽往志,始知北泉寺為先生自縊之所。爰舉春秋二祀,議創祀宇,以確令遷代不常,竟弗克遂……仍匾其額曰,唐顏魯公祠。”又,清嘉慶年間,確山知縣鄭命成所立《顏魯公田碑記》也有記載:“北泉寺,即顏魯公殉節處,公祠居其左山下,出泉流入八卦九曲兩池之內。”“嘉慶五、六年,余曾備犧牲,具香帛,邀同城寅好,及此鄉紳士奠拜于公之祠……慨然捐金,請以置魯公祠田。”且《確山縣志》載有古代文人政客拜謁“顏魯公祠”的詩歌,這些都足以證明,顏真卿肯定與北泉寺(唐時福資寺)有關聯,或死于此,或囚于此。

    在汝南,當指汝南龍興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盤據蔡州(治所今汝南),攻占許州、汴州、汝州、鄭州,占據黃淮之地,自封建興王,德宗驚怒,詔顏真卿為宣撫使,至汝州(今臨汝)宣慰、招撫李希烈,李則派前汝州別駕李元平前去勸降顏真卿,先以相位引誘,后以囚弒威逼,顏真卿決意不從,希烈無奈,只得將他囚送于蔡州(當時淮西節度使治所)龍興寺。這在《舊唐書》、《新唐書》都有記載。《新唐書·列傳·顏真卿傳》:“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遺表、墓志、祭文,指寢室西壁下曰:此吾殯所也。”《別傳》云:“真卿將往蔡州,謂其子曰:吾與元載俱服上藥,彼為酒色所敗,故不及吾。此去蔡州,必為逆害。”又,按《御批通鑒輯覽》(清乾隆三十三年)記載:“唐德宗建中四年,李希烈囚顏真卿于龍興寺。”《顏真卿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也有記載:“貞元元年(785年)正月五日,顏真卿被李希烈脅裹移囚到蔡州,關押在龍興寺中。”CCTV-10《探索·發現》2008年第141期《熱血真卿》中,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志慧說:“(顏真卿)給自己寫了祭文,祭文之中,他嚴正寫道,‘天之昭明,豈可誣乎!有唐之德,則不朽耳。’在貞元元年,也就是公元785年的8月,在蔡州就是現在河南的汝南龍興寺中,顏真卿被縊死。”另外,顏魯公在蔡州(今汝南)時,曾游歷天中山(天臺山),留下兩通石碑。目前,這兩通石碑分別鑲嵌在照壁內,橫立的由四塊邊長0.89米、厚0.12米的方形石碑組成,“天中山”三字各占一塊,最后一塊刻有“周公營落建表測影,豫為九州之中,汝南又為豫州之中。顏真卿”等小字,是清道光十年,汝寧府根據拓本所臨摹重刻。咸豐年末,官方又依筆勾勒,字跡方可辨識。豎立的是塊高2.85米、寬0.95米、厚0.24米的明代石碑,其字面經風雨侵蝕、剝落,已模糊不清,但還依稀可辨“天中山”三個大字。兩碑字道清剛、寬博、中正、舒緩,彰顯了顏魯公暮年時人書俱老的書風。所有這些,也都能論證顏真卿肯定與汝南(唐蔡州治所)有關,更與龍興寺有關。

    唐時龍興寺在哪?《確山縣志》記載:“該寺位于縣城東北二十五里,屬東五保。”若按此說,則在確山一縣之內有顏魯公兩處死節地,這與史料相悖,也與邏輯相悖。顯然,唐時福資寺(北泉寺)與龍興寺(現已廢)不在一地,更不是一寺。按史料推理,當在今汝南縣境內。唐時龍興寺早已毀,史書、府志對其具體位置均無記載,只說“據天中山之陽”。2005年春,汝南縣和孝鎮在邱井行政村邱寺自然村維修一座橋涵時,發現了兩塊古碑(其中一塊嵌在橋體內),這兩塊石碑分別是《重修蘇莊橋記》和《重修龍興寺碑記》。2013年1月13日,筆者為查實情況,專程驅車前往和孝鎮邱井村,親眼目睹碑文碑況,并實地進行拍照(當時兩塊碑,一塊在邱井小學內,一塊在邱井村后的邊溝里)。《重修龍興寺碑記》是一塊斷碑,文字多有殘缺,碑額刻有“流芳千古”四字,碑文有“嘗思星移物換,天道不盡變遷,古往今來,人事亦有代(謝)”和“鼎力克紹前(休)尤為后之(君)子善(繼)(顏)公之志,隨時( )( )俾寺中”的字樣,落款為“清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巳清和”。結合碑額、碑文內容,以此推測,應為唐顏真卿所立。《重修蘇莊橋記》則碑體完好,碑額刻有“國泰民安”四字,但碑面字道較淺,幾不可辨,款識已模糊不清,不知何朝何年所立,只依稀可見開篇兩行:“汝城西南六十一許龍興寺前、龍尾河間有一石橋,名曰蘇莊橋……”等文字,這印證了“汝南龍興寺”的說法。邱井行政村邱寺自然村西南約1公里許就是蘇莊,蘇莊東約500米有條河,歷史上名為龍尾河,現名為呂崗河。據當地老人講,該寺毀于解放前夕,1935年前后,在官莊與和孝分鄉時,該寺曾用作學校,當時占地近30畝。目前,龍興寺遺址僅存一片高臺,放眼四顧,明顯高于周邊耕地。若按《確山縣志》所說,“該寺位于縣城東北二十五里”,依現在確山之朗陵故城(今確山任店鎮)與汝南縣和孝鎮邱井村的地理位置而言,邱井正好位于郎陵故城東北二、三十里處(汝南西南與確山比鄰)。當時,可能是輿地沿革、邊緣勘界不清所致。目前,《汝南志》、《汝寧府志》、《汝陽縣志》等一些明清舊志均對此輿志無從記載,也無所考究。

    至于顏魯公祠,《重修汝寧府志·卷十·壇廟》記載:“在府城內,祀唐顏真卿,以其死節之地也。”說明當時的府城內,即現在的汝南縣城也曾立祠祀顏。另據明李本固《汝南志》記載,明時府城還有四公祠:“四公祠在府學東,祀唐裴晉公度、顏魯公真卿、韓文公愈、李涼公愬,嘉靖二十四年,知府潘之正建”。而今,這兩祠均已廢毀。北泉寺顏魯公祠,因棲處深山之中,漢唐古樹崢嶸依舊,至今保存比較完好,而汝南的顏魯公祠、四公祠,因當時地處府城,且據中原形勝之地,歷經明末清初戰火洗劫,早已不復存在。上述兩祠,在明志中都有記載,而在清志《汝陽縣志》(清康熙二十九年)中已無記載,只能從史志中予以正名。而裴度、韓愈、李愬皆是唐時平淮西、活捉蔡州(治所今汝南)吳元濟的策勛之臣,顏魯公則以身殉節于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能說明顏真卿被縊殺于蔡州城(今汝南縣)這一史實。

    縱觀歷代史、地方志,往往史的真實性要相對高于志的可信度,因為寫史一般占在國家的角度進行詮釋,而寫志則往往占在地方的角度進行考量,考釋唐時顏魯公真顏殉節處亦然。《舊唐書》、《新唐書》皆為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舊唐書》成書于五代后晉時期,其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且多以實錄的方式撰寫國史,《新唐書》則成于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有許多戰亂時期不易搜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都得到征集和整理。很顯然,這兩部書所載史事較為詳實。而《一統志》、《汝寧府志》等一些官方地理類志書,最早也都成書于明代,雖是研究地方歷史地理沿革的重要資料,但距唐代較遠,記事難免有失實之處。史書記載,顏魯公殉節于龍興寺,志書記載,則縊死于北泉寺(唐時福資寺),而龍興寺與北泉寺在唐時又絕非一寺,亦非一地。雖龍興寺早廢,而遺碑尚存,有史料可查;雖北泉寺遺存較多,但多據志書,以志傳聞,以聞記事,如明雷以澤在《創建顏魯公祠碑記》中說:“乃稽往志,始知北泉寺為先生自縊之所。”筆者以為,顏魯公殉節于汝南龍興寺,更具真實性、推理性,而囚禁于確山北泉寺(唐時資福寺),也有理可尋,無可厚非。另,筆者以前曾寫過兩首有關顏真卿的篇什,且錄于此,其觀點于詩中已見端倪。吳紅建【原標題:唐顏魯公真卿殉節處考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3年03月2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