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基地承擔起了衛星地面觀測臺站的全面工作。專門組建了一個測量部,并選派王盛元擔任部長。衛星地面測控臺站的勘察、設計以及機構組建等工作全面展開。
1970年2月,國防科委下達了執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試驗任務,確定由栗在山、李福澤統一指揮衛星的發射試驗。基地隨即制定了發射方案,展開試驗設備質量檢查和綜合操作演練。
4月1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和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運至靶場,開始進行發射前的各種測試。每進入一個新的試驗階段,基地都要向周總理和中央專委匯報。
4月23日,發射陣地的測試檢查工作全部完畢,基地指揮部決定將發射時間確定為4月24日21時,栗在山、李福澤和錢學森鄭重地在發射任務書上簽了字。中央專委當晚就批準了發射任務。
24日21時35分,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托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扶搖直上,沿著預定軌道飛向太空。全國各衛星地面測控站跟蹤良好,并及時報告跟蹤情況。十幾分鐘后,星、箭分離,衛星入軌,《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撼全球。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可以獨立發射衛星的少數國家之一,是我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當年的5月1日“國際勞動節”,栗在山、李福澤、王盛元、鮑厚國等人作為發射衛星的代表,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情系戈壁,思念深長
在基地這塊土地上,飽含著多少情和義,讓人感慨,讓人思念。
黨和國家始終關心支持著基地的建設和發展。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陳毅、李富春、薄一波等領導人先后到基地視察。聶榮臻元帥數次親臨基地,指導基地的建設和發射試驗工作,并多次直接參與發射試驗的指揮。特別是周總理,從1965年6月到1966年7月,5次來到基地。1966年6月29日,周總理剛結束對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的訪問,就來到基地視察。下午,周總理和楊成武代總參謀長接見基地廣大干部戰士和職工家屬,當乘坐敞篷汽車時,周總理拉著栗在山的手說:“上車來,同我一起檢閱部隊,看望同志們。”周總理又堅持要栗在山站在他和楊成武的中間,栗在山一再推辭。周總理說:“你是主人,你應該站在中間,我站在邊上好與大家招手。”周總理在視察中指出:開發這個地區很重要,不僅有國防意義,而且有經濟意義。你們要學大慶,要成為特等紅旗,要自力更生,發奮圖強,這里是大有作為的。”黨和國家、軍隊領導人的關心、支持和愛護,是基地全體人員在此奮斗的重要力量源泉。
為了祖國的利益和國防科技事業,基地的官兵和科技人員,對家人和親朋好友隱瞞著自己的去向,告別了社會,來到大漠深處。工作性質又決定了他們不象導彈衛星的制造者那樣容易出名掛彩,他們把全部精力和一腔熱血,默默地奉獻在了這片熱土上,用自己的雙手托舉起一顆顆導彈衛星。在基地的烈士陵園里,掩埋著包括聶榮臻、孫繼先等500多位為祖國國防科技事業獻身的同志,實踐了他們當年立下的誓言。
經過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創業,如今的基地已由當初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西部荒漠中的明珠,樹立起一面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旗幟。老一代開拓者心中勾畫的美麗圖畫,已真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從第一次發射導彈到圓滿實施“神五”、“神六”的發射任務,將中國的航天員順利送上太空。在我國國防事業的歷史發展中,樹立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的多項“第一”,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第一城。在基地的基礎上,成功建立了目前已是我國尖端科技和航天事業搖籃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建立起西昌、太原、西安等多個發射中心、測試中心和跟蹤站,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96年8月,在基地工作了13年的第一任政委栗在山將軍,以81歲的高齡,情有獨鐘地回到了“東風”(基地代號)。他坐著輪椅,來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憑吊聶帥、孫繼先等老領導、老戰友。他圍著陵園轉了一圈,來到孫繼先的墓地前停下,讓人把他扶起來,步履蹣跚地走到墓碑前,久久地凝視著陵墓。他伸出拐杖,輕輕地敲了幾下墓碑,仿佛是在喚醒老戰友,用有些嘶啞的聲音說:“老伙計,我來看你了!基地現在建設得很好,實現了你我當年的夙愿。”然后深深地鞠了個躬,說:“繼先,安息吧!戰友們,安息吧!”(晨悟 曉泮)【原標題:中國首個導彈衛星發射試驗基地建成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