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之所以如此深愛厚待楊貴,是因為他身先士卒,帶領干部群眾苦戰十年,修建了一條1500公里的紅旗渠,創造了人間奇跡;更是因為這條渠給百姓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當地群眾說,每當用紅旗渠澆地、發電、淘米洗衣時,他們就想念楊貴,因為他們能體會到老書記帶來的一渠糧、一渠電、一渠社會主義的蜜。去年國慶前夕,他本要參加在紅旗渠畔舉行的第三屆太行山新聞論壇,可開會時卻只能發一封祝賀電函。因為鄉親們知道了他要參加,紛紛奔走相告,琢磨著如何把老書記搶到他們村、他們家,并盤算著給老書記吃什么,拿什么,送什么。為了不游離會議主題,不給當地政府添加麻煩,楊貴只好食言。近年來,他曾經為籌建紅旗渠補源工程以及西氣東輸和安林高速公路等項目幾次回過林縣,每一次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作為一位卸任的“父母官”,楊貴回林縣備受禮遇,究其原因是老書記肩負起了作為百姓衣食父母的責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同時他又把自己融入百姓之中,與民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以這樣的心態執政為民,才會有“揮斥方遒”的魄力,又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柔情,達到政通人和的和諧局面。
胡錦濤同志在今年“兩會”上提出要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其中的公仆意識尤引人思考。公仆這個稱謂,顧名思義就是指為百姓服務的人。領導干部應把自己定位在服務而并非支配的地位,應意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時刻放低自己的姿態,尊重人民的利益,為人民謀幸福。只有把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務工作,才是公仆意識的真正體現。同時,百姓的認可也最能說明領導干部是否具備了公仆意識。
公仆身份并非謙卑,更非招牌,需要我們的領導干部在身居高位的同時能心系百姓,傾聽民聲,觀察民情,多多關注基層,多做符合民心的實事。從根本上說,這是大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公仆意識說明了我們黨對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思想意識建設的重視,也體現了我們黨在先進性建設方面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大愛無言。楊貴老書記的默默付出贏得了民心,更為我們樹立了參照的典范。愿每一位黨的領導干部,都能像楊貴那樣,在離開任職地若干年之后,還能讓那里的人民群眾念出他的好來,讓那里的山含情,水含笑,人心有所向。作者:李聰捷 郝斌生【原標題:由楊貴回林縣說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