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泌陽縣馬谷田鎮有一個孫莊小學馬莊教學點。走進教學點是3間面積不足30平方米用石頭砌墻、水泥瓦做頂的教室。透過兩扇沒有玻璃的木框窗戶望進去,3張課桌和3條板凳破爛不堪,黑板因為使用時間太久已經油漆斑駁,教室的地面凹凸不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相信的教學環境,20年來,這個教學點一直由一名讓山民敬重的女老師獨自支撐著。使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走進了課堂,走出了山溝。
河南省泌陽縣馬谷田鎮孫莊村行政村馬莊自然村位于石婆婆山腳下。這個村周圍的小馬莊、寨上、寨后、母雞灣等8個自然村離孫莊小學遠的有7公里,近的也有4公里。8個自然村一共有30來戶人家200多口人。這里山高林密,溪流交叉,交通不便。許多孩子都因距學校太遠而不上學。
1983年,為了讓偏遠山區的孩子能就近入學,馬谷田鎮在其境內設立了8個下伸教學點。為保證教學質量,該鎮還委派公辦教師到教學點任教。孫莊小學馬莊教學點就是8個下伸教學點中的一個。
當時馬莊教學點只有大集體時蓋的2間破舊的茅草房和幾張破桌子,沒有電、沒有水,教師吃飯需要自己做。由于條件太艱苦,2名去任教的公辦教師都先后調走了。
1986年春節過后,該開學了,可教學點的門鎖著。眼看著這10多名山里娃要失學,家長們急了,孫莊小學校長孟凡耀也急了。他找到了當過兩年掃盲教師、十分喜歡教學工作的徐云玲。
望著孟凡耀那雙懇切的眼睛,望著孩子們咿呀嬉戲,徐云玲說:“只要鄉親們信的過俺,俺愿意教娃兒們念書。”就這樣,徐云玲以代課老師的身份走上了講臺。
由于馬莊教學點的教室年久失修,茅草房破舊得既不能遮風又無法避雨。徐云玲就把娃兒們領進自己家中上課。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徐云玲和丈夫孫榮合一起上山開采石頭,再用架子車把石頭一車車地拉回來,又拿出自己一年的工資和賣花生的錢買來水泥、木料等,在自己家門前蓋起了3間石頭房子,把教學點搬到了家門口。
蓋好新校舍后,徐云玲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開始了她的“復式教學”。學生不多,只有10多個,卻分為3個年級。這些學生在僅有的一間教室里上課。徐云玲一般先為三年級的學生上課,講夠一小節停下來布置作業,然后依次為學生們上課。幾年后,為了解決外出務工村民的子女無人照看的難題,徐云玲又開設了學前班。
雖然教學條件有限,但徐云玲講課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音樂、美術、自然、體育、思想品德樣樣齊全。上音樂課時,她帶著孩子們到山腳下或小溪邊放聲歌唱。上體育課時,她和孩子們一起在村頭小路上賽跑,教孩子們扳手腕、摔跤、做體操。她用博大的愛和對教育事業的一片癡情,把只有3間石頭房子的馬莊教學點變成了孩子們的快樂天堂。
20年來,在徐云玲心中,學生們就是她的兒女。在學生們眼里,徐老師就是他們的媽媽。由于山溝里窮,不少家庭沒錢供孩子上學,徐云玲就減免學雜費。致使多年來,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