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河南省南召縣皇后鄉涼水泉村共產黨員張玉杰
2013/11/25 15:19: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今年62歲的張玉杰已在農村基層從事醫療衛生工作46年。從1964年擔任村衛生員開始,四十多個寒暑春秋里,他為農村基層醫療防疫保健工作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心血,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和一個普通基層鄉村醫生的人生價值。
一位潛心研究醫術,為實現報負而碩果累累的“老土帽”
兒時的張玉杰靠賣黃背草、扒揭子掙錢,自己供自己上到小學四年級,實在沒法子,只好輟學。親歷了父母早年的病逝,目睹了弟弟因貧病死的一幕,深深刺激了他,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傷痛,他立誓要做個醫生,為鄉親們看病治病。16歲那年,他當上了村里的衛生員,從此便風里來雨里去,背著藥箱行醫鄉間,成為偏遠山村里的“赤腳醫生”。
那時,家里買不起書,張玉杰通過自己手抄《中藥學》、《脈訣》等醫學書籍,開始了人生的學醫生涯。為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診治水平。1990年,他自費報考了中醫專業自學考試。盡管每天的行醫看病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但他仍然堅持每天早上三點起床學習,寒來暑往,從未間斷。靠著這種韌勁,通過堅持與努力,先后取得了專科和本科文憑,58歲時又考取了國家執業醫師。同時,他還不斷進行學術總結和研究,撰寫了醫學論文10余篇,其中在學術期刊上發表5篇。1994年,他獨著的《津液在<傷寒論>中的辯證關系》一文,被“世界傳統醫學研究會(美國舊金山)”評為優秀論文;1998年,他獨著的《脾胃與<傷寒論>的辯證關系》在美國洛杉磯獲得優秀論文獎。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對諸多疑難雜癥總結了自己獨特的治療經驗。他自擬白金湯,對乙肝的治愈率達到60%以上,他研制的腰肌勞損膏,對腰椎、頸椎及肩周炎等都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過硬的醫療技術,不但服務了本村群眾,說連鄰近鄉村乃至外地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一位關注村民健康,為群眾安危而奮不顧身的“赤腳醫生”
張玉杰熱愛自己的工作,更加關注村民的健康。他把村衛生所當作自己的家,甚至比家還重要,用滿腔的熱情全力為村民營造優美溫馨的就醫環境。2000年,河南省開始推行鄉(鎮)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縣衛生局、鄉衛生院要求先搞試點,再全面推行。由于要投入大量資金,大家相互觀望。張玉杰便自靠奮勇,把家里的積蓄全部拿出來,購買了一批先進醫療器械,重新裝修了房舍,使衛生所成為全縣首批甲級示范衛生所。2005年,全省開展村級衛生所達標建設工作,為籌集擴建資金,他把家里的兩頭豬和一只羊全部賣掉,想盡一切辦法籌集了7200元,在全縣率先達到了要求,當年就被縣衛生局命名為“示范村衛生所”,2007年被市衛生局命名為“示范村衛生所”。后來,他又先后3次自籌資金,建成了擁有固定資產30多萬元、業務用房230平方米,7名持證上崗醫護人員的村衛生所。
關鍵時刻、非常時期,最能考驗一個從醫者的醫德水平。2003年,“非典”肆虐時期,人們談“非”色變,人人自危。為防控疫情,張玉杰堅持每天對全村各家各戶走訪排查一遍,將自己的中藥湯劑免費發放給他們,進行科學預防。當時,村里有兩名從廣州打工返鄉的人員出現了發熱、咳嗽癥狀,沒人敢接近,也不能進村。這時,他一方面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一方面讓他們住進隔離病房進行隔離觀察,堅持每天6次定時測試體溫,直至排除疑似病例,痊愈回家。說起這事,兒女們都直埋怨說:“你冒恁大危險,圖個啥哩?”他說:“咱是個黨員,特殊時期、關鍵時候,咱不上前誰上前?就是再危險也要沖在前頭”。
一位熱心公益事業,為造福鄉鄰而無怨無悔的“喜來樂”
涼水泉村河南莊旁有一個黃土坡,以前遇到刮風下雨天,人畜行走十分困難。2008年夏季,由于洪水暴漲,將黃水坡這一段沖出了一米多深、兩米多寬、十多米長的溝坑,過往的群眾和廠區工人無路可走。為解決難題,方便群眾,張玉杰同志就利用一早一晚下班時間,用肩一挑一挑地擔土把原來水沖的溝填起來,又自備沙石和水泥,雇工在旁邊修了一條十幾米長水泥路,花了1200多塊錢。為了這事,有人說他是“拿東西往外扔,顯擺哩”,也有人說是“行好事,積德哩”。眾說紛紛,但他毫不計較。
對村集體如此,對待群眾他更是不遺余力。2001年7月,村民張萬林患了嚴重的肺結核,家里經濟困難,為讓他得到治療,張玉杰把病人送到縣衛生防疫站,透視、化驗、吃飯、路費等都是他出的錢。2008年,73歲的五保戶張成舉因腦出血偏癱,張玉杰同志不講代價,免費為老人煎藥送飯,端尿擦屎,悉心照顧了半年多時間。多年來,張玉杰為困難群眾資助的醫療費用累計達5萬多元。2009年,在預防甲流的日日夜夜里,他不停奔走,免費發放預防甲流宣傳單,在診所熬制中藥預防湯劑,供村民服用。
2009年12月的一天傍晚,天氣異常寒冷,他準備下班回家,突然接到村里孕婦衛銀的電話,說自己一個人在家感到身體不適,肚子疼痛。張玉杰一聽,趕緊組織3名醫生趕往她家,經初步診斷,有早產跡象。為防不測,他立即聯系車輛把衛銀送到臨近的紅陽廠醫院,并一直等候到夜里12點,產下了三胞胎嬰兒。但醫院告知,要求家屬送三名嬰兒到南陽市中心醫院接受特殊護理。時間就是生命,他顧不得一天的勞累,和醫院醫生一起乘救護車趕往市中心醫院,待一切安頓停當,已是凌晨5點多鐘。后來,衛銀夫婦見人便說:“要不是俺張叔,恐怕三孩兒命都難保了,他是我們全家的恩人啊!”
他的這些事跡,鄉里鄉親們廣為傳頌著。對于別人的評價,他總是樂哈哈地說:“咱當醫生的,就是為了救死扶傷,患者有困難,咱就得鼎力相助,病人沒錢,也得叫人家吃藥啊!村里的事,咱只要幫得上忙,就一定力所能及地支持。”前些年,電視連續劇《神醫喜來樂》熱播,鄉親們就毫不吝嗇地把“喜來樂”的稱號送給了他。
46年來,張玉杰靠鍥而不舍、勤學上進的精神,不斷積累和豐富了自己的醫學知識,服務著周邊的鄉親們,盡心解民憂民難,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行醫的誓言,踐行著他對黨的忠誠。2005年,他被河南省衛生廳評為“優秀鄉村醫生”、被河南省中醫藥管理局評為“農村優秀中醫”;2007年,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10年,又被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個人”。
現在,張玉杰心中還有兩個愿望:一個心愿是通過“全科醫生”自學考試,拿到中級職稱,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醫學事業;另一個心愿是兢兢業業地工作,多為老百姓看病治病,為群眾健康幸福多出一把力。(劉煥峰)【原標題:百姓心中的“喜來樂”——記河南省南召縣皇后鄉涼水泉村共產黨員張玉杰】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