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經(jīng)濟半小時》欄目8月2日播出“重訪大別山:尋訪柳編大王”,以下為節(jié)目實錄:
昨天我們走過了湖北的英山,今天陳偉鴻將帶你們來到河南的固始。固始縣地處豫皖兩省交界處,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有160萬人,是中原人口第一大縣,地少人多,要想賺到錢,很多人都會出去打工,但現(xiàn)在其中不少人又回了家,而且日子過得不錯,這是怎么
回事?一起去看看吧。
柳編之鄉(xiāng)的“搖錢樹”
陳偉鴻:“我們重返大別山欄目組,今天來到了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鄉(xiāng),這里是中國有名的柳編之鄉(xiāng),剛才我們搭了一輛剛好要到鄉(xiāng)里去送貨車,師傅告訴我,在這兒幾乎家家戶戶的人都會編柳編,小小的柳編都讓這些人的過上了富裕的日子,像我手邊的這個柳編的筐,如果是出口到海外的話,就能賣十幾個美金,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柳編給我們?nèi)蛹忄l(xiāng)帶來的利益,今天我?guī)Я艘环痔厥獾娜蝿?wù)來到了三河尖鄉(xiāng),我特別想親自去學一學這柳編的手藝到底如何,希望在最后,能夠有一個柳編作品我親自做的柳編作品奉獻給大家。”
進這家看看兩位老鄉(xiāng)正忙著。
陳偉鴻:“你好好兩位老鄉(xiāng),打擾一下,我是中央電視臺《重返大別山》欄目的,今天要來打擾你們,都在忙著自己手里的活,我覺得她的這個活好象容易一點。”
老鄉(xiāng):“他那容易一點,他那就是定底,底子,他那容易。”
陳偉鴻:“底子很重要,如果沒底子的話看來整個東西是沒辦法做成的,如果我要學的話我覺得我應該從學底子開始,我們就斗膽向這兩位老鄉(xiāng)提一個要求啊,其實我很想要學一下編咱們這個柳編,肯不肯教,兩位愿不愿意當老師?”
老鄉(xiāng):“愿意當老師。”
陳偉鴻:“但幾乎這個老師也忙得夠嗆啊,這樣吧,你愿意當老師的話,咱們就從這個底子開始教起好不好,那我試試看。”
老鄉(xiāng):“你試試。”
陳偉鴻:“打試試看,從這兒。”
老鄉(xiāng):“折斷了吧。”
陳偉鴻:“第一下就把人家的這個已經(jīng)半成品折斷了。”
哎呀,看上去容易的柳編底子,一上手編起來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陳偉鴻這叫一個手忙腳亂。
老鄉(xiāng):“錯了。”
陳偉鴻:“真是一心不能二用。”
老鄉(xiāng):“你這樣就錯。”
陳偉鴻:“這老師真厲害頭都不抬都知道我錯了。”
編了半圈底子,陳偉鴻就錯了三回,連隔壁的小姑娘都看不過去,主動當起了陳偉鴻的老師。
陳偉鴻:“稍稍的編了幾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還是漏洞百出,又編錯了,那我不編了。”
第一回嘗試柳編就現(xiàn)了眼,陳偉鴻決定要好好地找一個老師,說到三河尖的柳編就不能不說柳條,三河尖不缺柳條,因為包括淮河在內(nèi)的三條河都在這里匯流,十年里面有九年洪水泛濫,河灘上種什么莊稼都長不活,唯獨這柳條淹不死;三河尖更不缺柳編人才,這里是著名的“中國柳編之鄉(xiāng)”,鄉(xiāng)里3萬7千人有3萬在做柳編,在三河尖,看到最多的就是柳筐,門口堆著筐,屋里蘿著筐,人人手里都在忙著編筐的活兒,即使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也在編,連打聽一下路,發(fā)現(xiàn)迎面走來的人胳膊上都胯滿了筐,最有意思的是馬路上,甭管大車小車,運的沒有別的,全是筐。
陳偉鴻:“我估計在這個地方找一個老師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因為我看到家家戶戶多在做柳編,來這又是一家,幾位老鄉(xiāng)你們好,又打攪打攪。”
老鄉(xiāng):“沒問題。”
陳偉鴻:“這是一家人都在編是吧?”
老鄉(xiāng):“我母親,我父親。”
陳偉鴻:“這父親這么年輕啊,今年多大年齡了?”
老鄉(xiāng)父親:“53了。”
陳偉鴻:“我剛才在前面一家學了一個打底,緊張的手腳發(fā)抖,不過我想要做成這樣一個成品可能還有很多工序是需要學的,可不可以在你這兒再學幾招?”
老鄉(xiāng)父親:“再做一個啊。”
陳偉鴻:“行不行?”
老鄉(xiāng)父親:“行。”
這次陳偉鴻要學的是給這種很漂亮的半成品柳筐扎上邊,這個活兒看上去還比較容易,不過在這一家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不容易見到的東西。
老鄉(xiāng)父親:“氣死貓啊。”
陳偉鴻:“是編一只貓出來嗎?”
老鄉(xiāng)父親:“不是,是編個東西。”
陳偉鴻:“你們家還有這東西嗎?”
老鄉(xiāng)父親:“有。”
陳偉鴻:“什么叫氣死貓啊我非常的好奇,我看一看行嗎?”
老鄉(xiāng)父親:“好你看看。”
陳偉鴻:“這個就叫氣死毛貓啊,為什么叫氣死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