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繼位,太監劉瑾專權,朝政荒疏,尚書韓文與僚屬相語而泣。夢陽對他們說:“公大臣,殊死爭事,必可濟。”韓文覺得很對,令夢陽草疏彈劾,不料事泄,韓文等大臣48人盡皆被驅逐出朝。劉瑾對夢陽十分痛恨,矯旨謫山西布政司經歷,勒令辭職。正德三年(1507年)五月羅織夢陽罪名再次下獄,欲將他處死,幸虧康海等人營救獲釋。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劉瑾伏誅,夢陽被重新起用,任江西提學副使,振興教育,重建書院,增加社學,改變宿習,“士翕然向風”。生員周仕工詩歌,不習臺閣之風,破格錄用,故有“空同行法不守故常”之譽。他才高八斗,剛直耿介,不迎奉上官。鞭打準王府校尉,被總督陳金、巡按使江萬實以欺壓同列、挾制上官罪彈劾,詔令大理卿燕忠查辦。燕忠趨炎附勢,下夢陽廣信(今上饒)獄。諸生萬余人訟冤,摯友何景明鼎力相救未果,終以“禍及奪職”,“冠帶閑住”。正德九年(1514年)移居洛陽,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反叛被誅,夢陽曾與他交往,并為作《書院記》,受株連又被下獄,賴刑部尚書林俊、大學士楊連和出面力救,被革職削藉,結束從政生涯,專事文學活動。
明代永樂、成化間,“三楊”(楊士奇、楊勞、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盛行,形成阿諛奉承,粉飾太平、脫離現實的腐朽文風。李夢陽以復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卑視一世,名震海內,天下推為大家。他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恩、王廷相掀起文學復古運動,扭轉了當時的學術風氣,被稱為“前七子”領袖。嘉靖間,王世貞、李攀龍等“后七子”出,奉以為宗,繼續推行李夢陽文學復古主張。李夢陽工詩賦,重文章,詩尊李社,賦承屈賈,文從兩司馬,氣勢磅礴,思如涌泉,所著《空同集》傳世,內容包括詩賦,傳記、墓志、序跋、碑文、雜文等共302篇。其中序、墓志、碑文,書傳等篇幅最多,他秉承史家筆法,“美惡具列,不勸不懲”,述而不作,即使本族至親也不例外。《族譜·大傳》中寫他叔祖“軍漢公則嗜酒不治生,好擊雞、走馬、試劍”。寫他堂叔“日琎者,軍漢公子,善機詐,把持人”。寫他親叔父(號陰陽公)“則日弄酒狎侮諸吏士,奴僇之。諸吏士不堪也,乃于是盛惡陰陽公”。《族譜·外傳》》中寫其母“性至嚴重,好鞭笞奴仆”。可見他的氣節和德行。【原標題:明朝文壇“前七子”領袖李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