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古老的州城信陽,沿著浉河北岸的柏油路,西行五里許,便來到了釣魚臺。往北轉折,只一箭之地,便是何家饗堂了。這里面對青青賢首山,倚傍悠悠浉河水,背接連綿起伏的山丘。這個明清以來一直為文士墨客瞻謁憑吊的地方,曾經是個翁仲布道,牌坊櫛比,碑碣通衢的地方。但經過所謂“史無前例大革命”的掃蕩,這里只剩下星散的短松,雜蕪的野草和一片青青的翠竹了。如果不是查看了《信陽縣志》,不是經了向導的指引,筆者很難相信,這里便是明代前七子之一,中國文學史上聲名素著的大文學家何景明的墓地了。雖然不愿輕彈思古之淚,卻也免不了心中有點愴涼之感哩。
鄉梓之情,古今略同。人們常以故鄉出了名人而自豪。筆者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將這位曾經為我國文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為他的家鄉信陽增光添彩的人,介紹給讀者。
一、何景明生平概述
何景明(1472-1521)字仲默,號大復山人,信陽人。《明史》列有傳記,稱他“八歲能頌古文,弘治十一(1498)年舉于鄉,年方十五”。當時的宗藩士紳爭著派人去背負何景明到他們家中為客,所到之處,觀者若堵,號為神童。又四年,即弘壬戍(150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從此,他結識海內名士,與李夢陽、徐貞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號稱“七才子”,也就是中國文學史所稱之明代前七子。前七子“皆卑視一世”,而七子中又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領人物。
明中葉,弘治,正德年間,階級矛盾突出,土地高度集中,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統治集團,窮奢極欲,搜括無度,廣大人民破家失業,流浪四方,因而被迫不斷反抗;同時,地方藩王時起叛亂,外族侵犯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明初制定并推行的八股文考試,這時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理學的教條,通過八股文考試,成為獨尊的統治思想;成為一種有力的精神枷鎖,牢固地束縛著文士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前七子”在文學上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反對“臺閣體”,一時起了很大影響。他們使人們知道,在“臺閣體”和八股文之外,還有傳統的、優秀的古代文學。提倡人們讀古書,增長知識學問。對打擊“臺閣體”“紆緩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風,掃除八股文的惡劣影響,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們拋棄了唐宋以來的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上盲目尊古崇古的道路。創作上一味模擬,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這對后來的文風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此,何景明與李夢陽有所歧見。何氏認為模擬古人“法同則語不必同”,并批評李夢陽的詩說:“公為詩不推類極變,開其未發,泯其擬讓之跡,以成神圣之功,徒敘其已陳,修飾成文,稍離舊本,便自杌■,如小兒倚物能行,獨趨顛仆,雖由此即曹劉、即阮陸、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也。”(《大復集·與李空同論詩書》)由此可見,何景明的文學主張在“前七子”,是頗有創見而且比較進步的。
在政治上,何景明、李夢陽等都是敢于和殘暴貪婪的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進行斗爭的人物。史稱何氏與李空同“憂憤時事,尚節義而鄙榮利,并有國士風”。正德年間,宦官劉瑾當政。何景明因上書吏部尚書許進,觸忤閹臣。后來劉瑾盡免在告諸官,何景明自然首當其沖。但因何氏先期告病返鄉,始免于禍。居十年,復歸京。劉瑾案發伏誅,閣老李東陽薦用何景明“起故秩,直內閣制敕房”,充當為皇帝起草詔命的要職。其時,因乾清宮火災,皇帝求直言,何景明上疏(《應詔陳言治安疏》)直陳意見,指斥皇帝有“四不正當”:即“義子不當畜,邊軍不當留,番僧不當寵,宦官不當任”,差一點又闖了大禍。
何景明為官清廉,志操耿介。在吏部員外郎直制敕房的要職上,剛正不阿。錦衣衛大宦官錢寧想結交拉攏他,便以一幅名貴的古畫送到何景明家,請求何景明題詩。何景明說“此名筆,毋污人手。”放了很長時日,最終還是擲還了這個不識趣的閹官。又一次,何景明的好朋友,師御史君客死京邸,因無錢安葬,被錦衣衛的廖鵬和錢寧知道了,他們為了結歡何景明,買了一副上等的棺木送來,要裝斂史君。何景明正色曰:“勿污吾友于地下。”乃出金具棺木以葬,將宦官的原棺退回,大長了京中士民的正氣,大煞了閹官的風景,一時京中爭傳,皆贊何大復為節義剛正之士。
戊寅(1518)年,何景明升任陜西按察司提學副史。當時陜西學政弊端屢出,文風不正。何氏以文學泰斗人物的身份充任提學,士林敬服。經過一番整頓教化,學風日上,辛已(1521)二月,何景明以形勞慮深,卒然嘔血。不久棄官南歸。時值炎夏,暑熱難當,何況負病之人,更是難以支撐,五月八日回到信陽,六天之后,便溘然長逝,年僅四十九歲。死后便葬于何家饗堂他父母的墳墓之側。
何景明為官清廉,曾去滇南巡視,地方官吏多有貢獻,而景明未持一金一物歸。在陜西提學副使任上歸來,官囊不滿三十金。這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的官場中,真可謂出污不染,足可稱道了。
二、何景明憂國憂民
何景明的一生,是短暫的一生。然而,他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他的詩文,為中國文學寶庫增添了一份瑰寶。他的主要著作均收進了《大復集》。筆者在訪問何氏后代人時聽說,僅《大復集》的書版,就堆滿了兩大間房屋,直到五十年前尚完好無缺。《大復集》共有三十八卷,其中賦三卷,詩二十六卷,文九卷,附錄一卷。這部書自明萬歷年間刊刻以后,影響很大。除此,另有萬歷年間李三才輯《李何二先生詩集》本《何仲默先生詩集》十五卷。清光緒年間張祖同輯《弘正四杰詩集》本《何大復詩集》二十六卷,附錄一卷。在明代詩歌集大成的《明詩別裁》中,就選了何氏的詩三十九首,為全集之冠。由此可見何景明在明代文學上的地位了。
何景明所以能在文學上卓有建樹,這與他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孟洋在他撰寫的《何景明墓志銘》中,稱“何君天資穎異好學,常苦不得讀書,率過夜半。即盛開暑蟁蝱汗洽背不廢”。何氏后裔至今猶傳景明幼時苦讀經史的遺聞趣談,大有掛角囊螢之情狀。
由于何景明出身于一個小官吏家庭,青少年時期尚能接觸社會下層人民,可以聽到民間疾苦之聲,產生對農民和市井民眾的同情,故而在其做官之后,以詩文為民呼號,對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給予一定的抨擊。上面提到過的《應詔陳言治安疏》中,他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明王朝弊端:“臣聞天下之政,精則治,緩則亂;明則治,闇則亂,治亂存亡,事理必然。方今上下依違,遠近壅塞,法度有失,禮義弗彰,功實不稽,名器多濫,欺蔽之風長,偷惰之習成。兼以民生已困,寇盜未息,兵馬馳備,財力并竭,外僅維持。中間潰散。……其勢如此而其治如彼,臣竊憂之。”這次上疏,在朝廷中掀起軒然大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