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感,這樣的詞句,在《大復集》何氏的奏疏及詞賦之中是不乏其例的。除此,他還寫了不少同情民眾,憂國憐民的詩歌。現僅錄《官倉行》一首,聊作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長棘國袤三丈垣,
高門鐵鎖緘兩關。
黃須碧衫下廒吏,
白板朱書十行字。
帳前喧呼朝不休,
翦旌分隊聽唱籌。
富家得栗堆如丘,
大車檻檻服兩牛。
鄉間餓夫立墻下,
稍欲近前遭吏罵!
你聽這是多么哀切的控訴啊!吟這樣的詩篇,使人不禁痛恨貧富懸殊的黑暗社會,痛恨張口罵人的“黃須碧衫”的下廒吏,憐惜那抖抖索索立于墻下的鄉間餓夫。看來,何景明不僅在藝術上宗法“盛唐”,而且在創作思想上也與杜少陵一脈相承,讀《官倉行》這樣的詩容易讓人聯想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來。
明朝在我國歷史上,是宦官為患最甚的一個朝代。為了維護封建皇朝的統治,朱元璋的子孫利用宦官當政,搞東西廠錦衣衛特務組織,橫征暴斂,讒害忠良,魚肉百姓。眼看宦官劉瑾一伙威權日盛,惡貫滿盈,而明王朝的政治每況愈下,廣大人民敢怒不敢言,何景明寫下了一首竹枝詞──《黃頭郎》。
黃頭郎,爾毋侮,
殿上天子憐,
府中丞相怒;
爾雖有銅山,
運去銅如土。
黃頭郎,爾毋侮。
這是討伐宦官群小的一篇檄文,正告這群小人,與人民、與正義為敵勢必遭到可恥而又可悲的下場。
宋代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何景明正是這樣一位憂國憂民,胸懷正義的文學家。
三、何景明熱愛故鄉
翻開《大復集》和信陽的《州志》、《縣志》,便可以看到何景明許多歌詠家鄉風物的詩作。他以飽醮激情的筆觸,展開了一幅幅風光綺麗的畫卷。大別山區的山光水色,盡收筆底。
信陽,地處楚頭豫尾,古申要沖。這里北據淮河津要,南憑三關之險,早在殷周時期,已成為周王朝抵抗荊楚入侵中原的天然屏障,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是大別山、桐柏山首尾相銜之處,北邊一馬平川,南方山巒重疊,淮河、浉河、明河等河流或在境內發源,或從此地流過,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唐宋之間的不少詩人曾對這里贊嘆不已。韋應物、劉長卿、戴敘倫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詩篇,蘇東坡曾以浉水瀹茗,評為天下第四十六泉。并大發一番贊嘆道:“生斯土者,往往多稟清氣,具風骨之士。不可謂非山水之有靈了也!”
何景明也是十分熱愛他的故鄉的。凡是信陽的名山好水,古跡寶剎,關隘要沖,龍潭瀑布,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印,寫上了他的詩篇。
遼邈吾州地,名從申伯來。
通淮一水下,入楚萬峰開。
舊園無遺廟,寒城有廢臺。
秋郊獨臨眺,懷古意悲哀。
這首詩,何氏命為《吾申》。講的是申城由來,山川形勝。周宣王曾封申侯為方伯,“寒城有廢臺”指的就是申伯臺。申伯臺,據筆者訪問老人,就在今天的市看守所的土崗上,當年有一石碑,上書“古申伯國”。舊時每逢春日,向為信陽淑女秀士踏青之地。淮河,源出桐柏山上太白頂。此山又名胎簪山、大復山。桐柏古屬信陽,何景明自號大復山人,不難看出他對故鄉的戀情。
楚塞三關隘,云峰入望重。
何年戍馬地,空有昔人蹤。
積水深秋堞,長煙帶古峰。
乾坤當失據,饕餮任群兇。
詩中的“三關”,指的是九里關,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古稱大隧,在今羅山南部;武勝關古稱直轅,在雞公山下京廣道上;平靖關即古之冥厄,在今譚家河鄉南部。秦朝始置義陽鄉,故稱“義陽三關”。古代許多有名的征伐戰事,就在這一帶發生,即何氏所謂“戍馬地”。這首詩的后兩句,雖是見景生懷,但憂國憂民之心顯見,對饕餮群兇的責斥之聲可聞。
系馬長松下,風煙幾日留。
天高還薄暮,地回更逢秋。
孤嶂開僧舍,千峰繞佛樓。
自能來白杜,不用遠公求。
這是何景明游賢山賢隱寺,與一位姓馬的朋友分韻寫的詩。賢山,又稱賢首山、賢隱山,在信陽城南五里許的浉河南岸。山上林壑深幽,峰巒秀美,蜿蜒十余里。據傳端木賜子貢曾在這里為宰,漢周磐曾隱于此處,時蕭衍曾在這里屯兵。“賢嶺松風”就是信陽八景之一。山上的賢隱寺建筑宏偉,自周磐鑿洞起草■;道家建道場;到南北朝拉鋸爭戰時的佛家高僧于此化道入佛;至今1500年間,代有高僧聲擂海內外。”這座寺院歷代為遷客騷士來信陽必游必詠之地,素稱與登封少林寺,中岳廟,開封相國寺,洛陽白馬寺齊名。筆者檢閱有關書籍發現,何景明曾多次與友人在賢山登臨,歌詠遣懷,僅寫下的詩及游記就不下十篇。
何景明曾在《閑居興懷》中一連寫了八首歌詠信陽風物的絕句。有描寫“南山西嶺至天來,翠壁丹崖映日開”的釣魚臺;有“仙人昔返上清家,留下仙壇號紫霞”的紫霞關;有“青春下與淪溟會,白日常聞霹靂飛”的震雷山;有“山頭僧住何年砦,山下人耕古戰場”的雞公山;有“川流一曲抱,峭壁萬年開”的龍潭瀑布;有“行人欲問陽春曲,此地猶傳白雪樓”的古謝城。除此而外,何氏還寫了許多反映家鄉風物人情的詞賦,游記和《賢山古松歌》、《雞公山竹枝詞》等等。總之,故鄉的山水熏陶著詩人,詩人也放開自己的歌喉不知疲倦地歌唱著可愛的故鄉。
“海內今知有信陽,偉人杰出邦之光。”這是劉檝所寫《讀何大復集》中的詩句。是的,信陽出了何景明,應該說是為鄉梓增了光,添了彩,今天,我們向大家介紹這位著名的文學家,也是為了繼承、光大傳統,激勵后來者做出比前人更加光榮的業績來。作者:祝凱【原標題:明代文壇領袖何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