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人物志——百名河南企業家千字評傳(1)
萬隆,雙匯集團董事長
放眼中國,很少有這樣的企業:在連續25年的時間里,歷經各個經濟周期,但始終平穩,一直在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是飛快的,這種快幾乎沒有什么起伏,總體上是一種勻速運動。
如果從1984年自主經營開始算起,雙匯的企業史已經進入第25個年輪。掌門人萬隆最驕傲的應該是:“我沒有做過賠錢的買賣,因為我在整個決策上,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
如今,雙匯是年產值接近400億的中國第一肉類品牌。這是一個在刀尖上要效益的行業,但雙匯增長的不僅是規模,更有利潤率。即使是最近幾年行業價格的劇烈波動、食品安全危機以及國際金融海嘯,都不能阻擋它的步伐。
一位企業研究者對我說,連續25年都始終保持一種“勻速的快”,而且有強大的、立體的抗風險能力,中國企業里邊總共找不到10個樣本。
媒體們爭相解讀萬隆的商業密碼,但答案各異。
我關注雙匯已久,曾經相信過媒體的部分解讀。直到不久前,我才知道,那些以前看似正確的答案都沒有接近問題的本質。
那是1個多月以前,我的一位同事采訪了萬隆。這位同事是一位固執的年輕人,萬隆是他眼中的“河南企業家第一人”,但這并不妨礙他堅持一向尖銳的提問風格。萬隆以他的坦蕩和直率回答了所有問題。
后來見報的文章,叫做《萬隆:教父的成長》。這是一篇萬字長文。我記住了萬隆的一句話:“我歷來都不把自己當回事。”
這才是萬隆最核心的商業密碼,盡管從表面上看,它似乎與商業無關。
沒有那么復雜,一切都可以歸結于兩個字:心態。萬隆心態平和,不自大、不狂妄。他以一個企業改變了一個行業,他被譽為“中國肉類工業的教父”、“中國肉類品牌創始人”,
他是無可置疑的行業教父。但他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而且企業越大,他越是淡化自己。
在創業期和成長期,很多企業家還能有一個好的心態,但當企業大了之后,人性的弱點往往容易發酵,那些膨脹的欲望可以讓一個企業瞬間塌樓。
建業地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說,做企業就是做心態。中國的很多企業,不是敗在行業波動和宏觀調控上,而是敗在心態上。很多大企業,犯的都是很小、很低級的錯誤。事實確實如此。縱觀上世紀80年代以來倒下的中國企業家,似乎都可以從心態錯位上找到答案。
萬隆顯然戰勝了那些人性的弱點。
他始終堅持主業。雙匯有龐大的產業鏈,但圓心只有一個。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想把這個行業“做大、做專、做精、做強,做到別人不敢碰”。
他說他20多年來只做了兩件事:一是引進了中國第一條冷鮮肉生產線,二是辦了一個肉類連鎖店。然而就是這兩件事,改變了一個行業,提升了中國人的生活質量。
從國有企業到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到引進戰略投資者高盛,萬隆經歷了多次角色轉換,但心態始終如一。對于他來說,第一要義永遠是做好企業。
高盛重組雙匯時,媒體對萬隆有諸多質疑。他一笑了之,不辯解、不惱怒,他一向都是“你說好說壞我都不在乎”、“我就一心一意干好我的企業就行了”。其時,他已經開始考慮“百年雙匯”的戰略安排和文化積淀。他希望企業能夠長治久安。
雙匯顯然具有基業長青的氣質。它的國際化視野,它的創新能力,它的穩健性和成長性,它的產業關乎“食為天”,這一切,都讓人對它成為百年老店充滿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創始人萬隆的平和心態給企業留下的獨特基因。雙匯的國際化視野和創新能力會讓它“快”,而萬隆的心態,會讓這種“快”勻速向前。 孔維國【原標題:萬隆:勻速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