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今日完成,73歲的“關鍵先生”萬隆迎來又一次重大角色轉變
本報記者 劉方 實習生 王筱萌 文圖
“我要是遇事兒就這么高興,企業就沒法管了”
今后,要逐步適應史密斯菲爾德稍顯平滑甚至漸次下行的增長曲線,并逐步把它調整到上行的軌道上,這是一個大的挑戰。
現在,全世界人都知道了,77歲的史密斯菲爾德將迎來73歲的中國老板,也許從今天以后,史密斯菲爾德總部的會議室里,除了常備的咖啡之外,還要為他的新老板備上一杯綠茶。
是的,他喝綠茶,吃面條,說河南話,如你所知,他是萬隆。今天以后,中國和美國最大的生豬生產企業,都歸于他執掌的雙匯國際旗下。
“收購成功,你現在心情如何?”
在投票結果出來以后,萬隆在電話里對記者說:“心情?嗯,高興啊!”
我覺得,這個語氣,有一點對晚輩的善意敷衍。
9月24日,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股東大會投票批準了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雙匯國際)的收購方案,參與投票的股東中超過96%投了贊成票。
史密斯菲爾德公司當天發表聲明說,投贊成票的股東股份占公司流通普通股總股份的76%。
9月26日,收購程序即告完成。
事實上,9月6日,這個收購案通過美國國家安全審查后,收購最后的成功就幾乎沒有懸念。
那天早晨,記者問了萬隆同樣的問題,當時他毫不客氣地數落我:“高興?我看你比我還高興呢!我要是遇事兒就這么高興,企業就沒法管了!”
記者那點兒興奮被他看出來了—就在一個小時前,我和我所在媒體的官微搶發了關于這個消息的第一條中文微博,這在鋪天蓋地的媒體大戰中,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成果。
但他沒有時間高興。就在當天的早餐桌上,他的手下已經在匯報史密斯菲爾德的經營情況—這個企業的盈利在下降,但好在營收略有上升。
他認真聽著,微微沉吟,沒有做任何評論,我猜想,也許他要慢慢適應“增長落差”:
他掌舵了近30年的雙匯發展,年均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25%,他國外的同行評論這個增長曲線是“大仰角”,也許今后,他要逐步適應史密斯菲爾德稍顯平滑甚至漸次下行的增長曲線,并逐步把它調整到上行的軌道上。
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大的挑戰。
在中國,豬肉市場相當分散,雙匯、雨潤、金鑼3家最大企業市場占有率也不足10%,市場潛力巨大。
在美國,豬肉市場已經相當集中,史密斯、泰森等前5家巨頭占據了73%的市場份額,國內需求增長已經接近飽和。
除了市場之外,兩國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法律差異以及史密斯菲爾德遍布全球的業務和投資,都給這個“世紀并購”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畢竟,雙匯之前的成就,都以中國為絕對主場,客場作戰的經驗并不充足。
“他拿著通條的樣子可專業了”
如果你看到這些,也許你會理解,為什么雙匯能夠堅持“殺豬賣肉”30年,能夠拒絕房地產、股票市場等諸多“陷阱”的誘惑。
但萬隆—他是害怕挑戰的人嗎?
這些我們報道過的往事,本刊的讀者或許還沒有忘記—
1992年,蘇聯解體,雙匯(當時的漯河肉聯廠)的出口業務受到沖擊,萬隆押上企業的全部家當,“砸鍋賣鐵”,咬牙上了當時全國最先進的火腿腸生產線。為了貸款,他帶著下屬,冒雪站在銀行行長的門前一直等。當然,現在全世界頂尖的投行和銀行主動給他資金。
1999年,他決定上冷鮮肉,一個屠宰廠投資上億元,開了數次董事會才通過。一位相熟的退休官員調侃:“老萬,你殺的是金豬啊!”地方政府豎起地方保護的藩籬、小刀手們以“人墻”阻礙雙匯連鎖店營業,但最終,“雙匯,開創中國肉類品牌”被寫入中國肉類工業的發展史,而“冷鮮肉”和火腿腸一樣,成為雙匯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