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萬隆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刻。雙匯大廈9樓的會議從3月16日凌晨兩點持續到5點,萬隆走出來,拍了拍一直守候在外的司機的肩膀:“你放心,老板能過去,咱沒有干壞事兒。”事后,在各地地方政府地毯式的抽查中,雙匯無任何產品被檢測出“瘦肉精”成分。隨后的業績增長,可以用“兇猛”來形容。
當然,這只是媒體公開報道的“那一面”,而在私下場合的“另一面”,則是他的固執和堅持。
他喜歡“按標準辦事,用數字說話,看結果評判”。甚至,對于他本人,也是“數字化管理”。
他鍛煉身體的方式是每天走一萬步,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都隨身攜帶一個計數器,必須走夠。
只要在漯河,他每天7點都要從家里出發,途經雙匯的車間、貨場、連鎖店一路到雙匯大廈,順便問一問負責人,當天出貨的數字,晚上回家,同樣是這個路線,年年如此,天天如此。以至于他的手下們,一個必備的功課是,要對自己轄下的所有重要的數據了然于胸。
他的手下有時也會拿他開開玩笑。
“劉方,你應該前幾天下大雨的時候過來看看老板—他拿著通條的樣子可專業了。”
8月下旬,漯河暴雨。萬隆散步的時候,雙匯大廈前面的積水幾乎沒膝,他直接讓人拿來通條,和員工一起通起了下水道,“你別說,還真讓他給疏通了。”
積水太深,雙匯運送產品的車無法正常進出。萬隆堅持要親自到物流公司去,轎車、越野都過不去,他要求來一輛物流大車,把他“運”進去,而他的高管們,則卷著褲腿、赤著腳,站在雨水里向他匯報。
如果你沒有看到這些,你絕對想不到,這個手拿著通條、站在雨水里的老頭兒,在一個月后,即將同時執掌中美最大的豬肉加工企業。
如果你看到這些,也許你會理解,為什么雙匯這個企業,能夠堅持“殺豬賣肉”30年,為什么這個企業,常年手持巨大的現金流量,卻能夠拒絕房地產、股票市場等諸多“陷阱”的誘惑。
從“董事長”到“董事會主席”
在與跨國企業的磨合中,與戰略方向的堅持同等重要的是文化的妥協和交融。這個執拗、堅持、強硬了一輩子的老人,亦在一點一滴地改變。
而如果你和他一樣堅持,從上市的那一天起就拿住它的股票,那么恭喜你,你幾乎和雙匯一樣幸運。你除了可以獲得每股40元的現金分紅外(是發行價的6.4倍),還可以得到轉增、送股,股票數量15年間增加11倍,雙匯發展價格是發行價的7.3倍(9月24日收盤價),股東綜合收益將近30倍。
事實上,一直以來,萬隆都在要求雙匯向史密斯菲爾德“看齊”。
“美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2002年銷售收入為74億美元,一年僅屠宰生豬就達2000萬頭。雙匯與這樣的世界級企業相比,根本算不上大企業。”
2003年,雙匯掌舵人萬隆在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對史密斯菲爾德推崇備至。在那一年,雙匯的銷售收入剛剛達到100億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約合13億美元),在萬隆的眼里,史密斯菲爾德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偶像”。
“史密斯菲爾德的生豬自養量是50%,如果雙匯能夠達到30%,那么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就很可以了。”
2011年5月,萬隆對記者說,在那個時候,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的實力相差已經不再那么懸殊,萬隆把他當作了一個可供參考、學習的樣板。
兩年后,全世界都知道,大豬和小豬,終于“在一起”啦。
但是,如果挑戰可以量化,我們還要說,這一次的挑戰空前—畢竟,它價值71億美元。
正如柳傳志所說,在與跨國企業的磨合中,與戰略方向的堅持同等重要的是,文化的妥協和交融。
萬隆,這個執拗、堅持、強硬了一輩子的老人,亦在一點一滴地改變。
比如說,在2011年3·15的時候,他的部下勸他用“價值觀”等媒體“喜聞樂見”的字眼來抵擋一下那些尖銳的問題,但老頭說起話來直來直去,最多說一句—“我的價值觀是不做壞事”。
現在,萬隆會說:“我們承諾延續史密斯菲爾德的價值觀,堅持史密斯菲爾德在社區慈善、動物保護、環保等方面的投入。”
而在回答記者問題的時候,他不再斬釘截鐵地給出答案,他會說:“這個不是我的權限,需要股東大會來決定。”在之前,他介紹他的部下的時候,稱他們為“總經理”,而現在,則是“CEO”。
而他自己,原來的“雙匯集團董事長”,則“晉升”為“雙匯國際董事會主席”。
也許這個時候,全世界都在關心,萬隆還會帶領著這個豬肉行業的巨型航母前進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