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為什么晁錯必須死?(2)

2013/12/27 17:30:39 點擊數: 【字體:

  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約2米,寬約1米,上書“漢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趙體行楷,雙鉤刻石,圓潤秀美。石碑上還有墓志銘,由于年代久遠,碑上文字斑駁不清,但依稀能辨別多字:“公諱錯,潁川人,才大而氣雄,早受知遇,臨事敢言,史稱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當時冤之。稱之后世,傳之春秋,祭享之高塚巋然,千秋仰止。獨碑志缺,如因,與邑紳士表其……以告來者……”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許州府教授蘇門孫用正謹”。

  墓冢東側一塊石碑,注明晁錯墓冢為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晁錯墓為何在此地?陵園工作人員介紹,據說晁錯被冤殺后,他的好友將其遺骸運回河南,但當時朝廷尚未為晁錯平反,只能匆匆葬于此處。從那時起,后人經常到此憑吊晁錯。新中國成立后,此地被定為烈士陵園,考慮到晁錯墓是文物,晁錯又是千古忠臣,具有愛國主義教育作用,晁錯墓就沒有搬遷,一直保留至今。

  今年5月,許昌市人民政府還專門下發文件,要求魏都區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做好晁錯墓的保護管理工作,劃定自墓冢封土四周邊線向外延伸20米為晁錯墓的保護范圍。

  站在晁錯墓前,感慨頗多。清代詩人汪潛憑吊晁錯墓時曾留下一首七律:“孝景謀臣悉豎儒,漫將忠首壓錕铻。案頭兵事書皆血,塞下民輸粟盡珠。七國借名成帝恨,千秋讀史病袁誣。墳前凄草冬無白,彌望王孫泣鷓鴣。”

  從古至今,人們懷念晁錯,既贊揚其忠心也嘆息其遭遇,忠心換來的卻是腰斬,這很能扣動憑吊者的心靈。晁錯確實是被冤殺的,但究竟是誰造成這一悲劇的呢?

  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誰該對晁錯的死負責?

  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爭論的話題。有人認為是袁盎,是他“獨斬晁錯”的餿主意,害得晁錯慘遭酷刑。汪潛“千秋讀史病袁誣”就將矛頭指向袁盎。但老實說,袁盎頂多負直接責任,沒有漢景帝最后拍板,誰也奈何不了晁錯。晁錯剛當御史時,敢把當朝丞相活活氣死,就是有漢景帝為他撐腰,只有漢景帝才能定奪晁錯的生死。

  從第一寵臣到替罪羔羊,漢景帝為什么轉變得如此之快?比較通俗的說法是“七國之亂”,劉啟被嚇得六神無主,袁盎一進“讒言”,就信以為真,最后殺了晁錯,吳楚也沒有罷兵,只能后悔不已。

  其實漢景帝并不是六神無主,《史記》和《漢書》都明確告訴我們,在袁盎進言“后十余日”,漢景帝才“使中尉召錯”——他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辨別袁盎的計劃到底可行不可行。

  漢景帝“犧牲”晁錯的理由,宋代文豪蘇東坡認為是晁錯的“親征論”。在《晁錯論》中,蘇東坡說,晁錯在關鍵時刻出了個糟糕透頂的主意:“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到京城,皇帝不殺你殺誰?

  但蘇軾的解釋有點牽強,晁錯的主意再餿,漢景帝不采納,大不了訓斥一頓,不一定非得腰斬。

  晁錯為什么必須死呢?

  其實,司馬遷和班固都很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這不是個褒義詞,而司馬遷使用類似字眼描述的人物,基本都是一種人:法家人物。

  法家講究的是性惡論,即人性是不可改變的,只有用法律強制約束才能治國。基于這樣的理念,法家人物才以冷峻的面目出現,以至于班固評論“法家者,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刻薄”;太史公也說他們“嚴而少恩”。

  從法家“三巨子”申不害、慎到、商鞅到后來集大成者韓非,法家人物都屬于一個類型,用嚴酷的刑罰嚴酷地要求別人和自己,“不避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這樣的結果是,基本上把同僚全部得罪光了,完全是個“孤臣”。

  事實上,法家人物的結局都很悲慘,他們總是以性惡的心態推論同僚,以殘酷的刑法處罰同僚,最終引得大家群起攻之。商鞅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而韓非下獄,源于他率先攻擊李斯、姚賈等人。

  晁錯仗著漢景帝為他撐腰,氣死丞相,又“更令三十章”,除了竇嬰有外戚身份敢和他爭斗外,其他人“莫敢難”——等于把滿朝大臣都得罪完了。

  更致命的是,七國叛亂后,晁錯居然提出把袁盎當間諜治罪的想法——這就太不顧全大局了。吳楚聯軍逼近中原,中央政府的頭等大事應該是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晁錯顯然沒意識到這點。

  漢景帝考慮的不僅僅是吳楚聯軍能不能罷兵的問題,他還要看沒有造反的諸侯的反應,誅殺晁錯,起碼可以穩住這些諸侯,更重要的是,“犧牲”晁錯,可以讓大臣團結一致抵御叛軍——漢景帝調兵遣將,派周亞夫統帥漢軍主力,曲周侯酈寄率軍攻趙,將軍欒布攻打齊國,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這些肩負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對付。

  只有“犧牲”了晁錯,吳楚聯軍才失去了旗號;只有“犧牲”晁錯,舉棋不定的諸侯才不會叛亂;只有“犧牲”晁錯,前方將領才不會擔心后方有人告黑狀,才會拼死保衛劉姓江山。

  因此,晁錯必須死。

  晁錯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雖然身后爭議不斷,但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愛國之情,千年以來一直為人贊頌,司馬遷云:“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班固也說:“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世哀其忠,或許也就夠了。(全文完)【原標題:為什么晁錯必須死?】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12年07月0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