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最新一期《考古與文物》期刊全文刊登了上官婉兒墓志全文,這位富有盛名的唐代才女,也隨著墓志文的披露顯現出更為真實的一面。
祖籍不是河南是甘肅
長期以來,由于上官儀的墓志明確記載為唐朝陜縣(今河南三門峽)人,但是在墓志上,則說上官婉兒是“隴西上邽人也(今甘肅天水一帶)”。
為何上官儀是河南三門峽人,而婉兒卻是甘肅人呢?陜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解釋說,漢代,上官家族從南方的楚國遷徙到甘肅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門峽,上官儀就是三門峽人,這與婉兒墓志所說的祖籍甘肅并不矛盾。
先后嫁父子兩皇帝
墓志明確記載婉兒年十三時被封為唐高宗才人,42歲冊封為唐中宗的昭容。“這在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過,也顛覆了以往的記錄。也就是說,婉兒先后嫁給了唐高宗和唐中宗這兩位父子皇帝。”于庚哲說,其經歷與武則天則頗為相似,武則天十四歲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冊封為“昭儀”。
阻止公主索“皇太女”之位
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陜師大教授杜文玉說,史書上記載,安樂公主是韋皇后和唐中宗最寵愛的女兒,曾在韋后的默許下,向唐中宗索要“皇太女”的地位,想當儲君。而墓志則顯示,婉兒拼死阻止了“皇太女”一事。
亡身于倉猝之際
史書記載,公元710年,唐中宗駕崩,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韋后,上官婉兒表忠不成而被殺。
陜師大歷史專家、博導王雙懷表示,墓志中記載,上官婉兒是在唐隆政變時,亡身于倉猝之際。上官婉兒不是韋后一伙,而李隆基則為了免除后患,在倉促之中將婉兒殺害,可見在當時并沒有對婉兒進行審判或者詳細調查。
被李隆基毀墓
上官婉兒墓的被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明認為是因為太平公主,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突然起事,賜死太平公主,下令鏟平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墳墓。上官婉兒被認為是太平公主一黨,其墓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毀。
五大謎團仍待解
謎團一 墓志緣何未提武則天時期作為?
上官婉兒的才華在武則天時期得到了充分發揮,史書對此記載頗多。而記者發現,該墓志對武則天時期卻只字未提。王雙懷推測,這應該是有意為之的。唐朝經過武則天的武周時期后,恢復了李唐江山,墓志則刻意回避武則天時期,盡力消除武周時期的影響。
謎團二 李隆基殺上官婉兒太平公主為何沒有阻止?
從墓志中可以看出,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的關系非同一般。那么,在唐隆政變時,為何沒有阻止李隆基對婉兒的殺害呢?
于賡哲推測,在唐隆政變時,太平公主不在現場,李隆基殺上官婉兒估計也不在預案內,太平公主并不知情。
謎團三 李隆基為何非要殺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以死來進諫,站在了韋后一黨的對立面,為何李隆基非要致其于死地呢?
于賡哲說,是因為他把上官婉兒視為武則天以來女人當政的符號人物,而他的志向在于消滅女人干政,殺上官婉兒主要是為了斬斷太平公主的一個臂膀。所以殺婉兒不久就和太平公主激烈斗爭,得勝后宮中扶植宦官,同時壓制女性,這是一場性別之戰,影響深遠。
謎團四 墓志是誰寫的?
在唐代,不少墓志中都寫有誰書寫的墓志,而上官婉兒的墓志卻只字未提,令人奇怪?
有關專家推測,墓志可能是張說或者齊國公崔日用所撰寫。這二人都是婉兒生前重用的文人,他們背后都是太平公主一黨。留存至今的《昭容上官氏碑》150字,則是由張說所寫,而該碑的序文則是由崔日用所寫。但考古人員在婉兒墓周圍,卻沒有找到該碑。
謎團五 緣何志蓋是昭容,墓志寫婕妤?
記者發現,在墓志蓋上寫著“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而墓志卻是“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銘并序”。根據唐制,昭容為皇帝九嬪第二級,僅次于昭儀,正二品階;婕妤為代世婦之一,正三品階。
考古專家介紹,上官婉兒死時,已經申請被降為婕妤,而死后不久就恢復了昭容。可見當時墓志及下葬之急促。(綜合華商報、西安晚報)【原標題:先后嫁父子兩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