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水墨人物畫《陽光焦桐》
作者:石品(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副書記、國家一級美術師)
【闡釋】
在以往的宣傳報道及相關影像資料里,一直側重于表現他奔波、勞瘁、病痛等感人形象。但我想呈現的是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活化的焦裕祿。
為畫《焦裕祿》多次去蘭考體驗生活
2006年9月,毛本華一行開始奔赴蘭考去體驗生活,在當時的蘭考要想找一個焦裕祿剛到那里工作的情景是不可能的,沒有鹽堿地,也沒有沙丘,繪畫的環境素材沒有,而且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衣著打扮也不相同,怎么辦?毛本華說:“蘭考有一位老人說,焦書記很家常,和大家一起挖排澇溝,當時有人給他說這是縣委書記,他當時還不信。我們就想,何不去表現焦裕祿和群眾之間的勞動場景?”
有一次他們去蘭考,正趕上三月份的植樹節,毛本華一行人看到農民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把樹苗運向別處,毛本華說:“當時那組群像形成了構圖相近的剪影形象,效果很好,另外,種泡桐是焦裕祿在蘭考除三害中最出彩的,是和當年自然災害搏斗的一場戰役,所以我們一致認為應該從這個場面入手,來體現焦裕祿和人民群眾共同勞動的場景。”
毛本華透露,這幅畫在創作過程中有兩次重要的改動,一是名稱,這幅畫原名《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在定稿初審過后,毛本華對專家組主動提出:“我認為焦裕祿不僅僅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也是廣大人民的好榜樣,我建議這幅畫最好改一下名。”專家組很快就采納了他的意見,最終更名為《焦裕祿》。第二次是專家組向他提意見,原本在畫中焦裕祿拿的是鐵锨,身旁的群眾扛著樹苗,專家組建議讓焦裕祿和群眾都扛著樹苗,這樣更能突出焦裕祿融入群眾的精神,當時離最后交稿只有不到三個月時間,毛本華的創作組便連夜加班,“一點點把原本的油墨摳掉,不能把紙弄破,要不就前功盡棄了,然后再重新上色作畫,緊趕慢趕,終于成功修改了。”毛本華說。
我是焦書記的鐵桿“粉絲”
談到對焦裕祿的印象,毛本華坦言自己最受感動的是在焦裕祿紀念館看到焦裕祿的筆記本展柜,他說:“密密麻麻那么多本,而且焦書記的硬筆書法寫得非常見功力,結構工整還有自己的個性,除了文字記錄,他還不時在筆記本上畫示意圖,文圖并茂,這說明他的調查研究下了多大功夫?而且是建立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不夸張地說,我是焦書記的鐵桿‘粉絲’。”
毛本華對焦裕祿精神依然充滿敬意,“焦書記當年栽下泡桐樹,那些小樹苗如今長成了大樹,后人同樣在享受焦裕祿精神的恩澤,焦裕祿在如今也是我們的精神風向標,他是連接黨群關系最緊密的紐帶。如果人們都心懷焦裕祿精神,那么就會更快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我想呈現的是更加立體、更加生活化的焦裕祿
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焦裕祿“堅毅、瘦削、憔悴”的形象,在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副書記、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石品的畫作《陽光焦桐》中,焦裕祿扛著鐵鍬沐浴在金燦燦的陽光下,目含愛憐、笑容漾漾,從中透露出一股堅毅和樂觀的精神。
“在以往的宣傳報道及相關影像資料里,一直側重于表現他奔波、勞瘁、病痛等感人形象,在以焦裕祿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繪畫作品中,主題亦大多如此,但我想呈現的是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生活化的焦裕祿。”2009年,有感于習近平視察蘭考期間對焦裕祿精神的貫徹學習,石品決定用自己的畫筆來描繪自己心中的焦裕祿。
在三次前往蘭考的學習體驗中,石品對焦裕祿這個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焦裕祿在蘭考縣委書記任上,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以艱苦卓絕的精神,抗擊風沙、鹽堿等深重自然災害,我感覺到的不僅僅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還有在那種條件下,焦裕祿始終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情懷,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樂觀的心態,充滿了戰勝困難的豪情,他是樂觀的、性情的。”
正是敏銳地觸摸到焦裕祿身上“樂觀、浪漫、愛憐”的性格影子,石品便開始對焦裕祿施展某種“詩意”的氛圍。在這幅名為《陽光焦桐》的畫作中,肩荷鐵鍬的焦裕祿迎著陽光,背后新植的泡桐樹三三兩兩的圍簇,微風吹拂焦裕祿的衣角,露出清澈純粹的笑容。“這幅畫在用色上一改過去比較沉悶的氛圍,只是用了花青、藤黃和墨這三種基本的元素,用筆也很寫實,尤其那種微風吹拂的感覺,后面的小桐樹也寓意著希望,給人無限的遐想。”畫作完成后,我省著名詩人孔祥敬、著名報人王守國也深受感染,撰聯“情系人民鑄就永恒榜樣,根扎大地成長無限希望”的詩句,并由河南省書協主席宋華平題于畫作兩邊,幾人共同創作完成這幅作品。
河南人畫焦裕祿責無旁貸
《陽光焦桐》推出之后,獨特的畫風受到了業界識者的廣泛贊譽。2011年6月27日,在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聯袂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陽光焦桐》與田黎明的《普通一兵——雷鋒》、譚乃麟的《楊善洲》等作品懸掛在展廳顯著位置,“擰”成了當代共產黨人楷模的群體形象,引來眾多觀眾駐足觀賞。此外,《陽光焦桐》還參加了在京舉辦的“中原風——河南省美術書法攝影精品展”。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翟泰豐看完畫作后對石品說:“河南是焦裕祿精神的誕生地,河南人畫焦裕祿得天獨厚,你把焦裕祿畫活了,那種感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那種勞動之后發自內心的欣慰、那種艱苦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真正令人難忘、令人感動!”
石品也認為,河南人畫焦裕祿可謂責無旁貸,“焦裕祿的故事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那是從小就被他的事跡震撼并深受感召的,不僅焦裕祿,像史來賀、任長霞這些典型人物我都畫過,現在很多畫家喜歡走市場,玩一些小情調,對弘揚主旋律很不以為然,我希望我的創作在描摹主題人物時能傳達出這個人的精神,這也是一個畫家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如今,石品的這幅《陽光焦桐》已經被收藏在蘭考焦裕祿紀念館中,這也讓石品感覺榮幸之至:“在這個集中展示焦裕祿精神的地方,希望目遇《陽光焦桐》者,能從我的繪畫里感受到一個更加飽滿的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