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壤 赤子情——《陳天然書畫集》序
2014/7/21 14:59:3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中岳、伏牛、太行群山環抱中,靜臥著連綿裸露的黃土脊背,黃河蜿蜒東馳,緊緊纏繞著錯綜起伏的黃土高坡,高坡上蠕蠕行動著一個人影,那是大山的兒子走來了。
在窯洞棋布的大山深處,聚居著與黃土圪垯相依為命的山民,這里歲月顯得那么悠長,柿樹發芽結實便是掛歷,在那滿臉皺紋、粗食糲飯的一家中,有個山民的兒子走來了。
莫小看這片封閉不化的山崗,北魏的藝術工匠早就在堅韌的巖石上雕刻出一座座莊嚴的佛像,這些藝術偉跡鏖戰過百代治亂風雨,為深山赤子播下了藝術火種。在那里,一個普通的土窯洞中誕生了盛唐大詩圣杜甫,“五齡習大字,有作滿一簏”,杜甫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代的錦瑟年華。此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驕子。
在那寒盡不知年的深山窩里,在那天性勤勞淳厚的中原人中,一個農民的兒子走來了。他走遍了河床和山谷,熟視了黃土和石頭,觀賞了大量民間剪紙、木版年畫和藍印花布,隨著麥穗發黃,枯草結子,他也成為青年。他飲著黃河的乳汁,耕稼帶給他豐收和喜悅,免不了買點粗紙,根據《芥子園》畫些模山范水。他只上過一年初中,多災的中原大地,帶給人民什么呢?只有無盡的饑寒與苦難!好不容易當上一個小學教師,在報紙上看到了奇異的黑白木刻畫,像在黑夜發現黎明前的白光,稟性特異的藝術靈苗一觸即發。寫字畫畫終歸不是亂世人的雅興,他總算找到一個抒發真情的話筒,心靈共振的銅簧,可以訴說人間辛酸和呼聲的語言,寫信向上海中華全國木刻協會求教,得到進步木刻家李樺、楊可揚、鄭野夫的函授指導,40年代豫西深山小學土窯洞里,油燈如豆,他匍匐在一塊塊梨木板上,刻下了豫西人民的心聲。
1954年,特大洪水威脅武漢三鎮,他和人們冒雨護堤,戰斗了不知多少個日夜。藝術總歸是生活的碩果,50年代他得到版畫的豐收。后來他榮膺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的常務理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河南省書畫院院長。作品為中外美術館收藏,展出于巴黎春季沙龍,名列《中國新文藝大系》,國外稱之為“中國華北農村生活的歌手”。可是,當這位享譽中外的藝術家站在你面前時,你依然還認為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因為他渾身上下,舉止言談,處處都流露著這種固有的本色。當他的巨大鼾聲驚醒別人時,他會坐以待旦,通宵不寐。當他在各種會議上發現不平時,他會直面高層,激烈爭鋒,毫不畏懼。他就這樣直率而平坦,這樣無奇,無奇中又出類拔萃。他善于把版畫、水墨、書法互為融通,使刻中有畫,又使畫中有書,造成了綜合刻、書、畫另一蹊徑的三絕。
這就是我對作者,對書畫集的主人,對我要為他寫序的人,這個大山的兒子的印象。請問這山民的兒子是誰?他就是陳天然。他確實給我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美術網(201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