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王立群:叫響全國的河南學者

2014/8/19 10:22:11 點擊數: 【字體:

    河南文化產業網訊:他被預測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明年最火的學者;他在古代文學領域深有造詣,卻因講歷史名揚全國;他是河南大學唯一上課用繁體豎寫板書的老師;他歷經磨難,但常常能抓住瞬間機遇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
 
    他就是王立群——叫響《百家講壇》的河南學者
 
    如果你喜歡上網,可以在百度上找到一個“百度貼吧”。在那里,有個河南學者幾乎已經成了千萬網民的偶像。這個河南學者叫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在“王立群吧”里,眾多網民高呼,“我愛百家講壇,更愛王立群”,更有王立群的粉絲自稱“網(王)絲”、“群眾”……
 
    發自內心的追崇,源自這位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的精彩演講。2006年初,王立群走入《百家講壇》。他的“漢代風云人物”系列《項羽》、《呂后》,收視率居高不下,贏得滿堂喝彩。在8月份《百家講壇》“十大名嘴”評選中,王立群以“最學者化”入選。
 
    等了41年的命運拐點
 
    去河大采訪時,王立群騎著一輛小摩托來到約會地點。摩托很小,而摩托上的人穿著潔白的襯衣,袖口緊扣,領帶打得一絲不亂,兩相對比形成一種鮮明的喜劇效果。王立群說話和他在《百家講壇》上風格差不多,字斟句酌,慢條斯理,有條不紊。身為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王立群帶著3屆5個博士、17個碩士,主要研究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他的《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專著在國內學術界有相當影響,還常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國家級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我的主業是搞研究,業余就是散散步、聽聽音樂。”本來,61歲的王立群過著一種恬淡、寧靜的學者生活。
 
    命運因《百家講壇》發生改變。“當時王老師在北京出差。”河大文學院副院長楊國安說起王立群入選《百家講壇》時并不驚奇,“我立即打電話讓他回來參加選拔。平時他講課是很受歡迎的。那天王老師一大早才趕回學校,非常疲勞。他請求第一個講,講完后回家睡覺。他講的是《鴻門宴》。平時給學生上課不知講過多少遍了,所以張口就來。”第一次與央視接觸,王立群就以他的儒雅、平易的外形,娓娓道來、不溫不火的演講,給編導們留下了深刻印象。4月份,《漢代風云人物——項羽》推出,平易而富有學術氣息的講座,讓人耳目一新。隨后,《呂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有290萬觀眾自始至終觀看了這個系列講座。王立群也由此在《百家講壇》站穩了腳跟。
 
    王立群說,“百家講壇倡導‘學術品位,大眾口味’,它的受眾非常廣泛,必須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故事情節來吸引他們,講壇要求‘三分鐘一個懸念’。所以我很快完成了兩個轉變:從平時教學模式轉換成電視講座模式;把論文結構轉換為戲劇結構。很多引文我都能背下來,但不能那么講,必須轉化成現代漢語。總之是根據受眾的接受習慣來確定講述方式。”
 
    王立群的講座風格,觀眾認為,“客觀,淵博,平和而又意味深長”。他對所涉獵的每一事件,都有著透徹的研究,盡量貼近史實,旁征博引,決不自己想當然地“戲說”。《史記》研究會會長、著名史學家張大可先生談到,有時候王立群在北京錄節目,還特意打電話和他探討節目中涉及的一些問題。深厚的歷史、文學史學養,支撐起了王立群的獨特風格。“我平時不愛和人開玩笑,講課也是這種風格,不大會調侃,正統的學院派教師。講座模式可以換,但講話風格恐怕不容易改變。”王立群說。
 
    嚴謹、平和并不意味著呆板。有一次,王立群講到呂后接到匈奴單于的“求愛信”,把現場觀眾逗得樂不可支。王立群的講座,就像江湖上傳說的五毒化骨散,無色無味,初服感覺淡淡的,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聽越上癮,把人俘虜于不知不覺之間。
 
    王立群講座成功的另一原因,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解讀歷史人物,用現代視角讓歷史人物成為鮮活的人”。用人物講述歷史,在講故事中再現人物個性和心理,在性格決定命運和命運塑造性格的雙向緯度上展現鮮活的人物。比如在講項羽發現劉邦已派人占領并把守著函谷關口時“勃然大怒”,王立群認為,“項羽怒得無知,怒得幼稚”。他分析說,秦滅后,歷史到了一個新的“拐點”,此時項羽和劉邦從反秦武裝的同道已經轉化為兩個對立的軍事集團。比劉邦強大得多的項羽,正愁沒借口消滅劉邦,當劉邦的政治目的狐貍尾巴終于露了出來,“瞌睡時給個枕頭”,所以項羽應該像曹操赤壁之戰逃跑路上“大笑”才對。“‘大怒’是感性的反應,‘大笑’則是理性的反應。‘大怒’表現了項羽在政治上是何等幼稚,他終于沒有抓住機會。” 對他所講的每一個人物,王立群總是從人物的一個表情、一個細節入手,深刻分析其心理和性格,并于細微處解析歷史的脈絡和走勢。有人評價王立群的講座有著引人進入歷史人物內心的高雅文學作品的意味。
 
    從1965年高中畢業步入社會算起,王立群感慨:“我走了41年,才走上百家講壇。”
 
    給點陽光就燦爛
 
    采訪中,王立群對他的人生經歷談了很多。要了解王立群其人、其學術、其成功“秘訣”,他曲折坎坷的閱歷會給出諸多答案。
 
    “祖籍山東,出生安徽,童年南京,移居開封。”這是王立群對自己人生軌跡的概括。王立群對父母尤其是父親談得很少,只說是解放前南京郵政局的“郵政人員”。但這樣的家庭出身使王立群的人生之路一開始就充滿坎坷。
 
    王立群說:“我的童年少年幾乎沒有歡樂可言,磨難太多了。”小學畢業時,他不能上公立中學,只能去一家私立中學。那里邊都是被劃為“另類”的孩子。這些孩子每周上三天課,另外三天打工掙錢養活學校,十三四歲就搬磚、提泥,當“農民工”。“指頭常常被磚磨破,沒哭過。我不太愛哭。”王立群的高中上了4年,“高一的時候,祖父在老家生病,我‘替父盡孝’去新泰照看孤身一人的祖父。那時我十六七歲,鋤地,收麥子,種豆子、紅薯,看場地都干過。在野地里看莊稼,餐風宿露了三個多月,晚上提心吊膽還得不停巡視……”祖父病故后,他才回到開封繼續上高中。“我感覺高考考得很好,報的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但沒等發榜就去就業了。”
 
    在王立群的講述中,我們能體會到“磨難”帶給他的一些品質。例如他特別獨立,能干,有一種處逆境但很快適應環境、把握命運的能力。當時,家里買不起煤球,用“面兒煤”,得和黏土摻和在一起做煤球。他下課后就跑到城外黃河灘淤泥處,背回來淤泥,曬干,用時再泡開,和煤。“我8歲就開始承擔全家的做飯任務。現在還經常做飯,蒸饅頭,包餃子,炸丸子,煮稀飯,我都做得來。”在空分廠子弟小學教書的7年中,學校沒有音樂老師,讓他頂替,他一星期就把腳踏風琴學會了。以后的教學生涯中,他還教過珠算、大字、美術、物理等課程。
 
    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考試,王立群看到了一線曙光,他毅然決定離開中學本來已經不錯的職位,報考河南大學古代文學研究生。“‘謀生’加‘謀學’,光抄古代文學史、古代漢語內容的本子就摞了近一公尺厚。”王立群說,他一生的三次難忘的時刻,一次是考上河大研究生;一次是申報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點被通過;一次是進入《百家講壇》。命運不提供機會則已,一旦提供了,他就能很快抓住。王立群夫人說他:“這個人,給點陽光就燦爛。”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在《百家講壇》講出名后,王立群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說:“我的目標是流傳而不是流行,做學問是我一生的追求。”
 
    出名后,不可避免到處被人認出來,要簽名、合影。王立群說:“河大旁邊有個理發店,店主是個小伙子,看過《百家講壇》后,再給我理發,理得很認真,其實我還有事,但又不能催人家。他還要跟我合影。我也不知道他拿那個合影干什么。但我是要合影就合影,要簽名就簽名。講文學就是講人性,因此要理解人性。”
 
    王立群的同事這樣描述他:“這個人平時在系里誰都不是很熱絡。和他共事20年了,想不起來和他有過什么故事。他不打牌,不喝酒,以前還跳跳舞,現在忙,舞也不跳了。”“他不大愛和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往。有人說這是內向,但這個詞好像不太準確。準確地說應該是‘儒雅’。‘儒’就是做學問,有傳統知識分子的精神;‘雅’,就是說話、儀表,很講究、得體。”
 
    對王立群的認真和講課的精當,他們感受很多。比如河大承擔著高考語文試卷的改卷任務,要制定判卷具體標準。王立群就把高中語文拿來讀。有一次,文學院承擔全省骨干語文教師的培訓,備課時王立群跑到離河大很遠的一所中學,專門去聽中學老師講課,和他們交流,增強自己講課的針對性。“他紅起來是必然的。十幾年前,我們在全省給自考生作巡回輔導,有些考生都考過了,但聽說有王老師的講座,還專門買票進去聽。很多學生還以能請到王老師吃飯為榮。”
 
    王立群的學生提起他用得最多的詞語,是“認真”和“理解體貼人”。“王老師性格比較認真,不是投機取巧的人。我上研究生的第一年,他布置了幾個版本的《文選》校勘,每每他都認真地看作業,任務量很大。他一般不批評我們,有時我們說老師我的作業完成晚了,他總是說,作業無早晚,只要認真就行。”“有一次他在北京錄節目,還專門發了條短信,讓我幫他再查一查某個字的讀音。”“他上課板書都是用繁體字,豎排,他要求我們寫作業也用繁體字寫。老師是要以這種方式讓我們進入古典文學的語境。”“他在《百家講壇》上愛講‘我個人認為’,其實平時在上課時也這么講。”
 
    有些小事讓學生們記憶猶新。比如,學生通過E—mail給王立群傳了論文,又給他發手機短信,他很快就會發回一條短信:謝謝。王立群不讓學生給他打電話,“你們是學生,老打電話多貴啊,可以用短信。我們平時就用短信溝通。”學生們替他寄書信,他都會給錢,甚至一個8角錢的信封他也要把錢如數還給學生。研究生胡艷娜說:“我媽媽生病,我經常回家。有一次我沒來得及跟王老師說就跑回去了。剛到家王老師的電話就打來了,找我有事。我說我媽病了。他就說沒事沒事,你家里有問題嗎?你媽在你跟前嗎?如果在的話,我想問候一下。我對他說,真不好意思,讓您帶這樣的學生。老師說,你已經夠困難的了。”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是王立群的座右銘。做事、做人,王立群身上都有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人格魅力。他似乎通過自己的獨特魅力,為《百家講壇》注入了一股濃郁淳厚的中原氣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09-07-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