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嵩山西麓的李家洼,當年這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還是河南第二大劇種河南曲劇的發源地。原開封地區曲劇團團長耿長海在漫漫人生長河中,在曲劇藝術的道路上永不歇息,就像嵩山云海苦苦眷戀著山岫。
一
耿長海于1941年出生,老家離李家洼只有3里地。由于家里貧窮,耿長海上不起學,他只有跟愛唱戲的父親和叔叔學。一路下來,他學得小有名氣,10多歲就開始填場戲,哪里臨時需要人頂唱,他就去填空缺。有一次聽說登封縣劇團招人,他心里著急,一人跑了百十里路趕到登封,咨詢后才知,招人工作早已結束。恰巧他碰到的是著名曲劇《卷席筒》的編劇之一何國正,在何國正的熱情幫助下,登封縣劇團又專設考場,考試耿長海。耿長海的扮相和才藝,打動了每一位考官,他被錄取了。1957年,耿長海被保送河南省戲劇學校學習,家里連床棉被都拿不出來,還是熱心人何國正給他買床被子。耿長海學習刻苦,早上等到其他學員起床時,他一遍功已練完。耿長海的腿功非常好,穿著高底靴,腿一掰腳就貼到耳朵上了。
二
耿長海畢業回到登封縣劇團就成為骨干,并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主演的《鐘義和小白龍》、《蘆蕩火種》、《節振國》等,在豫西一帶傳得很響。耿長海唱功字正腔圓,情真意切,加上他身段好,扮相優美,演出場場爆滿,劇團演到哪里,人們就跟著跑到哪里。
有個在郵電局上班的年輕姑娘,跟著劇團看了一周,又攆到許昌,后來在演出后臺要找耿長海,正好問到耿長海的愛人。耿長海問她有啥事,姑娘看著腳尖,忸怩半天,說:“我就是想看看你。”一年后,耿長海又回到新鄭。有一次他上街修理手表,修表師傅端詳半天,問:“你是不是小白龍?”他說:“是。” 修表師傅高興得一拍大腿,說:“哎呀,你演得真好!”在上世紀60年代,登封縣劇團有兩個戲場場爆滿,一個是《卷席筒》,一個是耿長海演的《鐘義和小白龍》。耿長海和其他演員們每天不卸妝,坐著三輪車,這邊演罷那邊演,一天4場,每場3小時。那時,縣級劇團能到鄭州人民劇院演出的,只有登封縣劇團一家,可見影響之大,以致幾十年后有一位當年的戲迷,專門找到耿長海,當他聽說開封地區曲劇團解散后,就投資重新辦起。
三
耿長海的精湛藝術和出色表演,越來越引起上級的注意。
1965年12月29日,耿長海被調到開封地區曲劇團。劇團排演了《白毛女》等劇,到各地演出。那時開封風沙地多,交通困難,耿長海和其他演員拉架子車到尉氏、新鄭、中牟、朱仙鎮等地演出,在沙窩里拉車困難,大家艱難行走。慰問千里野營的解放軍,耿長海腿都跑腫了,等戰士們休息了,他給自己的腿打上麻藥,接著參加演出。“文化大革命”中,開封地區曲劇團撤銷,省曲劇團也下放到鄭州市。在曲劇《卷席筒》中扮演蒼娃的著名演員海連池,專門把耿長海接到鄭州市。市委書記程文書親自把關,把耿長海請到辦公室,上下一打量,當即決定說,“這個演員我們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