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是華夏文化瑰寶中特有的一種形式,這種刻在石頭上的散文,大都為大眾公認的人物樹碑立傳之作。
中國碑文界有這樣一個說法:“南有魏明倫,北有李鐵城”。誰又能想到,當代中國碑文作品界泰斗級人物——李鐵城,在1954年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曾作為右派從老家鄭州被“流放”到邊陲城市齊齊哈爾,并在這里生活了26年。
就是這段人生經歷,讓李鐵城與昂昂溪古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昂昂溪遺址是我國北方地區發現、發掘較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學家把以梁思永先生發掘的墓葬為代表的文化稱為“昂昂溪文化”。昂昂溪遺址現已成為中國北方草原漁獵文化、昂昂溪文化、細石器文化的突出代表,載入《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之中。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范文瀾、呂振羽等對此都給予高度評價。解放后,各級政府多次組織對該遺址進行科學性及搶救性的發掘,獲得較豐富的文物考古成果,被譽為“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時隔29年,李鐵城被盛情邀請,專程來齊齊哈爾為7500年前昂昂溪五福遺址寫賦立碑……
7月9日,記者在昂昂溪古文化遺址現場采訪了我國碑文專家、河南史學研究員李鐵城。
李鐵城1995年出版的《新道德經》名揚海內外,被著名作家柏楊先生譽為“句句是真言”。迄今,他撰文并書寫碑刻《軒轅黃帝之碑》、《孔子之碑》、《唐詩人李商隱之碑》、《光山司馬光之碑》、《振興門記》、《中原山水賦》等50多塊,碑文與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全國尚無二人。此次來到齊齊哈爾,李鐵城為昂昂溪騰家崗所立五福遺址寫賦立碑可謂傾盡全力。剛剛做完白內障手術的李鐵城,推掉6月中旬在北京舉辦的有國家領導人出席的紀念活動,于5月29日抵達齊市。碑材選自太行山花崗巖,石碑正文采用屈原離騷體撰寫的《昂昂溪古遺址賦》,對此賦李鐵城說“早已心生”,全文275個字,言簡意賅,背面是兩篇懷念文章,整個石碑采用了隸書、楷書、草書、篆書、行書五種字體。
說到此碑,李鐵城說:“目前,在全國還沒有出現一塊用五種字體篆刻的碑,從這個角度看,此碑可謂‘中華第一碑’。”
26年在齊齊哈爾生活,這里厚重的歷史文化氛圍,激發了李鐵城的創作欲望。26年間,李鐵城與昂昂溪古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1980年,在梁思永先生發現昂昂溪細石器文化五十周年時,他寫了《懷梁思永先生》的詩。
在人們的印象中,齊齊哈爾冬季皚皚白雪,春季風沙漫天,在文化方面更是流放犯人的文化沙漠。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挖掘的見證人之一李鐵城看來,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是“松嫩之光”,證明了早在7500多年前,松花江、嫩江流域是古代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記者請李老就利用昂昂溪古文化遺址,進行深度旅游開發提些建議時,李鐵城動情地說:“齊齊哈爾是中國綠色食品之都、魅力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要打造‘生態市、園林城’,歷史文化不可或缺,希望利用好昂昂溪古文化遺址,提升知名度,讓齊齊哈爾這里的中國邊陲之地文化覺醒起來。現在齊齊哈爾各界非常重視文化、開發文化,守住昂昂溪古文化遺址這個寶貝,打造精品文化城市,讓古老的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