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選表演照
18日,南京莫愁湖公園抱月樓,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等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上,洛陽籍曲藝演員白軍選憑借河洛大鼓《賬》獲得了表演獎,他也因此成為我省憑借河洛大鼓獲得該項國家級大獎的第一人。
昨日上午,白軍選在接受洛陽日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只要有需要,他隨時準備為家鄉的父老鄉親表演。
1 提名四次,終摘“牡丹”
白軍選說,其實,今年已經是他選第4次帶著河洛大鼓作品參加牡丹獎評選了,前幾次均獲得提名,此次終得夢圓。
幾度折戟,反而讓白軍選的藝術之路走得更加堅定。“這說明我的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此次,白軍選又帶著一部河洛大鼓,從入圍的380多個節目中脫穎而出,最終摘得牡丹獎。
白軍選獲獎的作品叫《賬》,由著名劇作家王宏為其量身打造。去年上半年,白軍選找到王宏時,王宏告訴他,自己正在琢磨一個關于“欠賬”的作品,講一個人從小到大,要欠父母多少賬,欠朋友、愛人乃至國家多少賬,從而倡導人們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傳播正能量。白軍選一聽,連說:這個好!這個好!兩人一拍即合,經過一年半的反復討論、排練,一部發人深省的作品得以出現在人們面前。
白軍選告訴我們,王宏已經和他約定,還要為他再寫十段戲,“下一步,準備出個人專輯”。
有意思的是,白軍選的恩師、著名笑星馮鞏此次也獲得節目獎。師徒同臺獲獎,白軍選說:“我能有今天的成就,與我的兩位老師胡希華和馮鞏分不開,他們的人品和藝德時時刻刻鞭策、鼓勵著我,我不能忘本,要多為群眾演好戲。”
2 結緣大鼓,心系河洛
白軍選出生于洛龍區白村,自幼愛好曲藝,從8歲起就登臺演出。1980年,他在洛陽曲劇名宿王振東、劉衛生辦的郊區曲劇團里唱小生,結識了團里唱花旦的楊巧玲。兩人從戲臺上的情侶成為真正的愛人,在生活和事業上相知相伴。如今,他是河南省曲藝團的演員。
唱了幾十年的曲劇,2002年的一天,無意間,白軍選聽到了一段河洛大鼓《拉荊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四處找磁帶,訪名家學習河洛大鼓。四次參評牡丹獎,白軍選準備的都是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是咱洛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的根在河洛大地,喜歡這個也是注定的事,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這個留住,好好傳下去。”白軍選說。
在兩人的言傳身教下,他們的女兒耳濡目染,自小便喜歡唱戲,在河南省藝術學校學了五年戲,后來還去中國戲曲學院深造。
在記者采訪間隙,白軍選忙著安排演出事宜。他說,他要繼續收集、排演、創作河洛大鼓。“只要家鄉父老鄉親需要,我隨時準備給大伙兒好好演一出!”(見習記者 陳曦)
相關鏈接
中國曲藝牡丹獎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經中宣部批準,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獎項,也是曲藝藝術界的國家級最高獎項。該獎項從2000年起舉辦,至今已舉辦8屆,自第4屆起設有節目獎、表演獎、文學獎、新人獎、理論獎與終身成就獎共6個獎項。
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早期被稱為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陽大鼓等,發源自我市,最早形成于清光緒末年。河洛大鼓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結合南陽的單大鼓,并吸納河南墜子的曲調形式后形成的一種說唱藝術,1952年被定名為河洛大鼓,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洛大鼓表演不拘場地大小,或田間村頭、或劇場舞臺,不要化妝,不要道具,全憑演唱者一人用語言來敘事說人。表演時,主唱者左手打鋼板,右手敲擊平鼓,另有樂師以墜胡伴奏。演唱風格歡快活潑、氣氛熱烈。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