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圖書館館長王蒙(左一)向范氏后人贈送書法作品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國歷史上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傳閱千載,名垂青史。但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的部分后裔就生活在通遼市。其中一位名叫范欽忠的80歲老人還把他參與編寫、修訂的《范氏族譜》贈送給了市圖書館。
范氏后人見面認親 四兄妹激動相擁
9月10日下午,家住通遼主城區的三位范姓老姐妹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通遼市圖書館。當70歲的范秀梅、67歲的范秀珍、62歲的范秀英見到自己的堂兄、范仲淹第29代后人范欽忠老人時,激動地擁抱在一起。“我們終于有哥哥了!終于見到親人了!”得知要見到堂兄,三姐妹頭天晚上都一宿沒睡,“我父親要是活著就好了!能找到族人,是他老人家一輩子的愿望!”范秀英眼眶紅了。
范氏姐妹的老家在遼寧省蓋州市榜式堡鎮學坊身村,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一家人搬到了內蒙古通遼市大林鎮。當時一家人并不知道通遼還有自己的族人。由于身處特殊的年代,父親范廣生從不提范仲淹的事。范秀梅說,她們從小也并不知道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人,不過父親總是叮囑她們,天下姓范是一家,以后遇到姓范的,不論貧富,若有災有難的,你們一定要幫!范秀梅記得,小時候她家里來了一個叫花子討飯吃,一問說姓范,父親熱情地把叫花子請進家門,好吃好喝招待,在家住了一宿。后來父親帶著范秀英回遼寧老家時,聽老家的四叔說起,通遼有一位名叫范欽忠的,是本家族人,務必要找到。返回通遼后,范秀英和兩位姐姐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卻一直無果,最近幾年姐妹陸續搬到主城區,也沒有放棄尋找。直到今年8月份的一天,范秀英的女兒李智鑫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中,得到了范欽忠的消息。
原來,李智鑫的兒子是市圖書館的忠實小讀者,一次李智鑫陪兒子來借書,看到市圖書館信息參考部主任王菲菲正在搬書,她上前幫忙,兩人結識。由于李智鑫在科爾沁區史志辦工作,聊天中王菲菲透露,有一位姓范的老人贈給館里一本《范氏族譜》,很有史料價值。李智鑫聽了,聯想到母親多年尋親的事,趕忙拉著母親來看族譜。經過詳細對照,李智鑫和母親確定范欽忠就是全家多年來要找的族人。“我哥哥叫范崇海,舅舅叫范欽福,這位贈書的范欽忠按輩份應該是我舅舅!”
尋找了幾十年,沒想到竟一直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經市圖書館幫助聯系,范氏后人在通遼得以相認。市圖書館館長、書法家王蒙特地揮毫潑墨,寫下書法作品“中國范兒”,送給范氏兄妹。
通遼范氏為范仲淹第四子侍郎房后人
范欽忠1935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1962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1986年來到內蒙古通遼四七二地質隊,曾參與勘探、開發通遼霍林河露天煤礦,后來從通遼教印廠退休。由于長春老家范氏家族人員眾多,范欽忠從小即知自己為范仲淹后裔。“文革”期間因其家庭成份為貧農,家中老式家譜得以僥幸保存下來。
1994年范欽忠退休后,萌生出整理、續寫家譜的念頭。多年來,老人先后前往東北三省以及山東、河北、北京等省市50多個縣,搜集、考證了大量資料,與多位范氏后人合力,編輯出版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范氏族譜》。據范欽忠介紹,范仲淹共有四個兒子,還有十二個侄子均在朝為官,“范氏十六房”就是根據這十六人的官職命名的,如監簿房、忠宣房、右丞房等。范欽忠系范仲淹第四子范純粹(宋朝時任兵部侍郎)的侍郎房第29代世孫,他介紹,如今范仲淹后人達到上百萬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身為范仲淹的后人,范欽忠以有這樣的祖先為豪。范欽忠小時候,他的太爺和爺爺就告訴他,作為范仲淹的后人,要好好讀書,不能給祖宗丟人,要以祖先憂國憂民的思想去做人做事。
范家人非常重視范氏祖訓的傳承。范欽忠熟記家戒十條中“戒不孝不悌,戒不公不法,戒游手好閑”等要求,并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范欽忠認為,范仲淹的思想是跨越種族和國界的,是經得起考驗的精神財富,作為后人,更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傳承發揚。
記者還了解到,這次發現范仲淹后裔,得益于通遼市圖書館近年來開展的一項公益活動。市圖書館在有限的條件下,著力打造公共文化體系,面向社會常年廣泛征集各類地方文獻,包括圖書、畫冊、報紙、期刊、手稿、拓片、照片、電子出版物等,以反映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地理、人文、宗教、風俗、民情等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真實記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高的保存價值和研究利用價值。目前通遼市圖書館已收藏《范氏族譜》、《高氏族譜》和《李氏族譜》3部個人家譜和其他多種文獻。家譜中大量出現的家族祖先的善舉恩榮和各種家訓、箴言,對于傳播倫理道德,穩定社會秩序,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