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子產首頒成文法典:結束秘法時代 開啟法治時代

2013/2/21 11:36:30 點擊數: 【字體:


子產首頒成文法典:結束秘法時代  開啟法治時代
中國古代名人名案尋蹤系列鉤沉之八

 
    記者 馬國福

    人物簡介

   
子產(?~前522)春秋后期政治家,鄭國執政。鄭穆公之孫,名僑,亦稱公孫僑。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并愿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于國家的改革,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他“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首創依法治國。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后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后繼乏人。子產“鑄刑書”對當時的治國方略、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對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產生重要的啟示意義。

    A

    政績名垂青史,《春秋》增光添彩

    初春時節,陽光明媚。記者站在鄭州金水河畔子產祠園的祠園入口處,高大的門額牌樓顯出祠園的氣勢。
   
    在牌樓不遠處,立了一塊石牌,上面記載了子產的生平,石碑上這樣寫道:“子產,古鄭國人,又稱公孫僑、公孫子,春秋時期任鄭國宰相,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為使鄭國繁榮昌盛,對鄭國的經濟、政治和法律作了重大的改革。作封洫,改革田制;作丘賦,改革稅制;鑄刑書,改革刑制;立謗政,不毀鄉校。通過改革,鄭國得以較快發展,形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泰民安的繁榮盛世。念其功績,故立祠園。”寥寥百余字,卻極為精要地概括了子產不平凡的一生。

    子產是春秋時代鄭國的著名政治家,被推許為“春秋第一人”。清王源說:“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子產為春秋第一人。” 清李元度則直截了當地說,子產之德過于管仲,即使是諸葛亮,也不過是以管仲、樂毅自況,不敢比擬子產。的確,正是由于子產的光輝,“后半部春秋”才不至于過分暗淡。

    據記載,子產出生于鄭國的貴族家庭,子產所處的時代,正當“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鄭國是西周后期興起的一個小國,建都于今河南新鄭。春秋初年,鄭莊公(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曾輔佐周天子,稱霸諸侯,獨步天下。莊公歿后,國難不斷,自昭公而后,國君相繼被弒,內亂不息,國運一蹶不振;迨至春秋中晚期,又屢遭晉、楚的反復蹂躪。子產生當晉、楚爭霸的亂世。晉、楚爭鋒,首先都要征服鄭國。鄭國腹背受敵,左右為難。同時,鄭國的內政同樣十分困難,公族勢力盤根錯節。子產治國從內控公族、外御強國兩方面入手。“拯之為國,族大寵多,俗淫而侈 ,又介晉楚之間,疆場日駭,民生蟄隘,未易以為治,而子產之相鄭,則大有可觀矣。”

    B

    承認土地私有,推行市場化改革

    鄭國地盤不大,形勢卻異常復雜。子產早就有過精辟分析:“國小而逼,族大寵多。”地理上,鄭國夾在晉楚兩大國之間,如處幽谷,南北受敵,屬于受氣包型的小國。國內政局也頗為不妙,鄭穆公N個兒子,個個都是鄭國的大佬,其中先后上臺執政的就有7個,相互之間打得昏天黑地。在公元前554年子產執政前的23年中,鄭國就發生過5次大的宮廷政變。

    “子產親身經歷或親手處理過鄭國的許多政治事件,他明白,如不經歷一場徹底的制度革新,內憂外困的鄭國萬難應付危局。”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這樣說,“形勢逼人,他執政后即大力推行了一連串的政治、經濟改革,項項與鄭國的發展前途密切相關。可是改革剛剛起步就很較勁,由于大大地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政策實施遇到強大阻力,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惡毒咒罵相國,甚至聲言要買子產的項上人頭。”

    此刻,就連一向頗為自信的子產都不得不回過頭來,細細地審視一番這場自己主持的改革。

    公元前538年,是子產“作丘賦”的第一年,罵子產事件就是因這次改革而引發的。《左傳》記載了這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公元前543年,即子產執政的當年,就大力推行“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的政策。所謂“都鄙有章”,就是以城鄉有別的制度分而治之;“上下有服”,就是貴族與百姓各守其界,不可妄為;“田有封恤”,是說私人田地各有疆界,修建給排水設施以利耕作。這些措施并非是對西周禮樂等級制的恢復,而是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對社會秩序的重新確定,子產走的是依法治國的路。

    鄭國素來因以商立國聞名于世。《左傳》載,子產下令,不許貴族依仗權勢強買強賣商人的貨物,隨意干涉百姓的經商活動,從而給民營商業的發展開了綠燈。鄭國的富賈巨商經常在各諸侯國間從事經商活動,《韓非子》里講述的那些有趣的故事,如“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等,都發生在鄭國的大街上。

    C

    廣開言路,不毀鄉校

    春秋時,“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鄉校,是休閑聚會的公共場所,人們常在這里議論國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鄭國大夫然明以鄉校“謗國政”為由,主張毀“鄉校”。子產說,為什么要毀掉呢?讓大家在鄉校里自由地議論朝政得失是好事啊。鄉校是“吾師也”,“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子產的看法是,禁止鄉校活動很容易,但這樣做必然傷害很多人,就像江河決堤后的結果,無法挽救。那么,就不如開口導流,把人們的批評當做治病的良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