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沿著玄奘的足跡前進(2)

2012/5/15 15:26:02 點擊數: 【字體:

候過去了,經過這次磨難,法師實現了超凡入圣。沒有這次超越,他很難十七年內走遍西域印度諸國,并參透那樣高深的佛法。

    遍地是文物的瓜州古城

    10月27日,玄奘之路“體驗之旅”徒步行走第一天,起點安西縣瓜州古城遺址。

    早晨從敦煌出發前,我特意獨自一人去拜謁鳴沙山旁邊的雷音寺。西部的太陽升起得格外晚,7∶30來到廟前,晨曦剛起,通往月牙泉的馬路悄無聲息,廟門緊閉,但寺院的早課已罷。廟門前的一副對聯是:到這里逐步登高且慢前行照顧當下,在此間萬緣放下莫留后悔反觀過去。

    這副對聯給我一個激靈,因為今天的體驗的主題是:放下。亦即要放下對大都市的一切羈絆。

    兩小時車程到了瓜州古城———鎖陽城郊的塔爾寺,當年玄奘法師逗留數日,物色馬匹和向導的地方。廟宇無存,只有一個土壘的塔猶在,不甚高,但在一片荒野中顯得巍峨。塔在鎖陽城遺址東門外約一箭之遙的地方。古代建塔,多是與城隔郭相望,塔爾寺和鎖陽城的遺址之間,當年應當是郭,散居著城鄉接合部的農民。

    玄奘就在這個寺廟里碰到了他西行的第一個同伴,后成為他的徒弟的石盤陀,也得到了一匹后來幫助他找到水草的瘦老赤馬。

    從塔爾寺,經過一片紅柳林到鎖陽城。有同行者在紅柳叢中發現幾個陶制的小型圓錐形物件。敦煌研究所的研究員李正宇先生說,這是唐代故物,名叫善業塔,有善男信女供養在廟內,寺廟坍塌后,這些陶塔便散落在草木叢中。就在發現善業塔不遠的地方,陪同的安西縣博物館館長李宏偉先生正在向人介紹地下殘留的半扇石磨。有石磨說明當年此地居住著人家,這扇磨至少是明代以前的遺物。因為瓜州古城直到明代,由于王朝西疆防御線東撤到嘉峪關才廢棄。

    走了約500米,我們從鎖陽城的北門甕城進去,甕城保留得還很好,洞開的城門,對著一片曠野,曠野上稀疏長著紅柳。

    穿甕城進城門,我登上了北城墻,發現這個廢棄的鎖陽城規模真不小,可是現在滿眼只有被風蝕得很厲害的房屋遺址,以及遺址旁一叢叢茂密的紅柳。城的南面,是綿延的祁連雪山。

    城墻是政府主導的工程,為了防御外敵,施工的要求高,所以比城內的建筑保存得更為完整。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城內的紅柳遠比城外的長得茂密,如火燃燒般簇擁在一起,難道是因為沾過人氣的土地更肥沃?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此時此景,怎能想像唐代瓜州城是那樣的繁華。據記載,當時的瓜州城有五千戶左右,保守估計,城市居民約三萬人。在中世紀農業文明時代,支撐一個如此規模的城市,可以推測到當時瓜州綠洲的農業是何等發達。

    瓜州城內,玄奘法師受到了刺史獨孤達的禮遇,州吏李昌不惜毀掉追索法師的文書。法師于一個晚上騎著馬,帶著石盤陀出北門,往西北方向走。法師深夜潛行,逃離大唐西陲最后一座城市。瓜州的主要官吏玩了一場心照不宣的游戲:法師是趁防備不嚴時夜遁,而非故意放走。即使有朝一日朝廷追查,大概這個理由也能搪塞過去。同行的周國平老師說,在交通和通訊不發達的唐代,邊郡首領便宜行事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我想這也大概是后來爆發“安史之亂”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到了明代,嘉峪關的守備官吏敢把一個朝廷下文捉拿的人私放出境,恐怕不多久錦衣衛就會將大小一干官吏全部逮捕,押送到京城嚴懲。

    從鎖陽城往西走,大約18公里到達晚上的宿營地大墓子母闕。城郊外有一片沙丘,上面長著駱駝刺和紅柳。走完沙丘后,進入一片面積很廣的雅丹地貌,如城堡、如臥牛、如山巒,千姿百態。風化的土壘之間的平地,裂開如龜殼。有一條古河道穿過這塊雅丹地區,我覺得它應該是疏勒河改道后的遺跡。當時疏勒河從鎖陽城北郊通過,河床寬闊,水流量大,澆灌著這里約五十萬畝的農田。延藏法師和王石及另外一個企業家走在最前面,他們議論道,玄奘走這段路時,滿眼應當是田園風光,不像如今這般荒涼。

    在城外的一個沙丘上,張維迎拾到了一枚開元通寶,有人開玩笑說不愧是經濟學家,在荒涼的地方都能發現財富。據當地文管所的人介紹,瓜州古城周遭,遍地是文物,三天前,這個地方又發現了一座墓室完好的唐墓,靈柩上的金粉還在。

    雅丹地形里,視野很不開闊。大約離目的地還有8公里的時候,我的視野內已經沒有了同伴,順著GPS指示的方向,我獨自前行。不久就進入到戈壁地區,腳下只有碎石,耳畔只有風鳴,沒有綠色,沒有生命。“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大概是這樣的。

    離開同類只有兩個多小時,我已覺得孤獨了。在沒有生命的曠野上,我算什么呢?那些企業家、學者又算什么呢?不過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而已。暮色四合,我有點著急,不由得加快了步伐。晚上7點鐘,看到宿營地燈火時,覺得是那樣的溫暖。

     第二天,最難走的一段路

     醒來時已是早晨7點,帳篷外晨曦剛起,寒意襲人。我拿著相機躡手躡腳地離開營地,聽到周圍此起彼伏的鼾聲,感覺很奇妙。

    東方一輪紅日一點點從地平線上升起,戈壁變得燦爛起來。突然,那火球艱難地一躍,整個身軀出來啦。此時,我才理解什么叫噴薄而出。宿營的地點叫大墓子母闕。這晨光映照的,竟是誰家的陵闕?我不知道。

    拆帳篷時,我有點依依不舍,我知道這個地方,此生不可能再回來。佛家說,桑下不三宿,我只在這里睡了一個晚上,就生眷戀心。

    這一天前半程景色單調,大多是戈壁,間或有點雅丹地貌。我以為徒步行走不過如此,誰知道最艱難的一段路在后頭。

    中午經過一個楊樹簇擁、清渠環繞的綠洲,在渠旁吃了午餐,繼續前行。休憩了一陣后,反而覺得步履是那樣沉重,如灌了鉛一般。走了一個多小時后,戈壁地貌消失了,變成了紅柳叢生的鹽堿地。紅柳生在小沙丘上,沙丘之間的平地上可看到白白的鹽堿,偶爾還長著很矮的蘆葦。并不遙遠的歲月前,這里應當是一片沼澤地。臨行前查閱了地圖,今晚宿營的八龍墩在葫蘆河畔。葫蘆河流域在唐代也不如今天這般荒涼。岑參曾在此賦詩寄家人:“苜蓿烽邊逢立春,葫蘆河上淚沾巾。”而今葫蘆河已經干涸,苜蓿烽也湮沒不可尋。

    因為欣賞周邊的風景,我放慢了腳步,在一棵紅柳樹下歇了一陣腳后,再也看不到同伴了。紅柳叢中,也就只能看到十米開外的地方。好在有GPS導航,我并不驚慌。大約獨自走了一個小時,對講機中傳來了張維迎的呼叫,他沒有帶GPS,現在和其他同伴走失了。

    一刻鐘后,我找到了張維迎,在沒有人煙的紅柳林中,兩人見面,分外親切。

    和張維迎結伴往前走的一段路,最為艱難。紅柳變得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密密的駱駝刺。看起來平整的鹽堿地表,因為流水的侵蝕,變得溝溝坎坎。我們只能以時速3公里往前走,背上的包似有千鈞重,水又只剩下小半瓶,不敢大口地喝。為了節省體力,我倆選擇了盡量少說話,相隔2米慢慢往前挪動。

    兩人大約走了2公里,看到一群駱駝,見不到放養的牧人,太陽快落山了,夕陽的余暉照著駱駝們的駝峰,很美,但我也無暇欣賞。只有一個念頭:往前走,往前走。走一步離目的地就更近一步。

    離目的地還有3公里的時候,看到一條彎曲的小道兒,看來平常有人行走。張教授提議,不要再按著GPS指示的方向直直地往前走,那樣雖然距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