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簡史》: 中國佛學(xué)的建立(2)

2012/4/23 11:52:43 點擊數(shù): 【字體:

論》的第一論題為《物不遷論》,其中說:“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放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zé)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同上)
  
    意思就是說,萬物每刻都在變化。在任何特定的時刻存在的任何事物,實際上是這個時刻的新事物,與過去存在的這個事物,不是同一個事物!段锊贿w論》中還說:“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梵志每時每刻存在著。此刻的梵志不是從過去來的梵志;過去的梵志,不是從現(xiàn)在回到過去的梵志。從每物每時變化來看,我們說有動而無靜;從每物此時尚在來看,我們說有靜而無動。
  
    僧肇的理論,具體化了第二層次的二諦。在這個層次上,說萬物是有是靜,說萬物是無是動,都是俗諦。說萬物非有非無,非動非靜,是真諦。
  
    僧肇還提出了論證,具體化了第三層次即最高層次的二諦。這些論證見于《肇論》的《般若無知論》。僧肇把“般若”描寫成圣智,可是他又說圣智實際上是無知。因為要知某一事物,就要選出這個事物的某一性質(zhì),以此性質(zhì)作為知的對象。但是圣智是要知“無”,它“超乎形象”,沒有性質(zhì),所以“無”根本不能成為知的對象。要知“無”,只有與“無”同一。這種與“無”同一的狀態(tài),就叫做涅槃。涅槃和般若,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正如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說見《般若無知論》,載《大藏經(jīng)》卷四十五)。所以在第三層次上,什么也不能說,只有保持靜默。
 
    道生的哲學(xué)
  
    僧肇三十歲就死了,否則他的影響會更大。道生( 434 年卒),鉅鹿(今河北省西北部)人,寓居彭城(在今江蘇省北部),與僧肇在鳩摩羅什門下同學(xué)。他學(xué)識淵博,穎悟而雄辯,據(jù)說講起佛學(xué)來,頑石為之點頭。晚年在廬山講學(xué),廬山是當(dāng)時佛學(xué)中心,高僧如道安(385年卒)、慧遠(yuǎn)(416年卒)都在那里講過學(xué)。道生提出許多理論,又新又革命,曾被一些保守的和尚趕出了南京。
  
    道生提出的理論中,有“善不受報”義,原文已失傳。僧( 518 年卒)編的《弘明集》,收有慧遠(yuǎn)的《明報應(yīng)論》,這篇論文可能代表道生觀點的某些方面,因為它也講善不受報。其總的思想是,將道家“無為”、“無心”的觀念應(yīng)用于形上學(xué)。無為的意思并不是真正無所作為,而是無心而為。只要遵循無為、無心的原則,對于物也就無所貪戀迷執(zhí)。即使從事各種活動,也是如此。既然“業(yè)”而受報,是由于貪戀和迷執(zhí),現(xiàn)在沒有貪戀和迷執(zhí),當(dāng)然“業(yè)”不受報了(《弘明集》卷五,載《大藏經(jīng)》卷五十二);圻h(yuǎn)的這個理論,無論與道生原意是否相同,也是道家理論向佛家形上學(xué)的擴展。道家的“無為”、“無心”原來只有社會倫理的意義,進入了佛學(xué)就有形上學(xué)的意義了,這一點是很有趣的。由此看來,它確實是中國佛學(xué)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后來的禪宗就是遵循這個發(fā)展而發(fā)展的。
  
    道生提出的理論中,還有“頓悟成佛”義,原文亦失傳,謝靈運( 433 年卒)的《辯宗論》闡述了道生此義。頓悟成佛的理論,與漸修成佛的理論相對立。后者認(rèn)為,只有通過逐步積累學(xué)習(xí)和修行,即通過積學(xué),才能成佛。道生、謝靈運都不否認(rèn)積學(xué)的重要性,但是他們認(rèn)為,積學(xué)的工夫不論多么大,也只是一種準(zhǔn)備工夫,積學(xué)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成佛是一瞬間的活動,就像是躍過鴻溝。要么是一躍成功,達(dá)到彼岸,剎那之間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躍而失敗,仍然是原來的凡夫俗子。其間沒有中間的步驟。
  
    “頓悟成佛”義的理論根據(jù)是,成佛就是與“無”同一,也可以說是與宇宙的心同一。由于“無”“超乎形象”,“無”自身不是一“物”,所以無不可能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因此不可能今天修得它的一部分,明天修得它的另一部分。同一,就是與其全體同一。少了任何一點,就不是同一。
  
    關(guān)于這個問題,謝靈運與其他人有許多辯論,《辯宗論》都有記載。有個和尚名叫僧維,問道:學(xué)者若已經(jīng)與“無”同一,當(dāng)然不再說“無”了,但是他若要學(xué)“無”,用“無”除掉“有”,那么,這樣學(xué)“無”豈不是漸悟的過程嗎?謝靈運回答道:學(xué)者若仍在“有”的境界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學(xué),不是悟。當(dāng)然,學(xué)者要能夠悟,必須首先致力于學(xué)。但是悟的本身一定是超越了“有”。
  
    僧維又問:學(xué)者若致力于學(xué),希望借此與“無”同一,他是否會逐漸進步呢?如果不逐漸進步,他又何必學(xué)呢?如果是逐漸進步,豈不就是漸悟嗎?謝靈運答:致力于學(xué),在壓制心中的污垢方面,會有積極效果。這樣的壓制,好像是消滅了污垢,實際上并沒有消滅。只有一旦頓悟,才能“萬滯同盡”。
  
    僧維又問:學(xué)者若致力于學(xué),能否與“無”暫同呢?如果能夠,暫同也勝于完全不同,這豈不就是漸悟嗎?謝靈運答:這樣的暫同,只是假同。真同在本性上是永久的。把暫同當(dāng)成真同,就跟把壓制心中的污垢當(dāng)成消滅心中的污垢,是一樣的謬誤。
  
   《辯宗論》附有道生的《答王衛(wèi)軍書》,這封信完全贊成謝靈運的論點。《辯宗論》載在道宣(596—667)編的《廣弘明集》中(卷十八、載《大藏經(jīng)》卷五十二)。
  
    道生還有一個理論,主張“一切眾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法華經(jīng)疏》),即每個有感覺的生物都有佛性,或宇宙的心。他的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論文也失傳了,他這方面的觀點還散見于幾部佛經(jīng)的注疏里。從這些注疏看來,他認(rèn)為眾生都有佛性,只是不認(rèn)識自己有佛性,這就是“無明”。這種“無明”使之陷入生死輪回。因此他必須首先認(rèn)識到他有佛性,佛性是他本性里面本有的,然后通過學(xué)習(xí)和修行,自己“見”自己的佛性。這個“見”便是頓悟,因為佛性不可分,他只能見其全體,或是毫無所見。這樣的“見”也就意味著與佛性同一,因為佛性不是可以從外面看見的東西。這個意思就是
責(zé)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文明網(wǎng)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