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二十八將”之首 鄧禹
2012/4/19 17:31: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鄧禹(公元2年—58年),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王莽元鳳二年(公元15年),年方十三歲的鄧禹在熟讀詩書頗通經義之后,為了求學深造,不遠千里來到了京都長安。在長安游學的數年間,他結識了比他年長八歲的同鄉學友劉秀, 就是后來的漢光武帝。后來他竟成為光武帝建立帝業中最親信最得力的功臣,被稱為“元功之首”。
鄧禹才識過人,少有知人之明。王莽末年農民戰爭爆發后,綠林軍將領擁立劉漢宗室劉玄為帝,建元更始。綠林豪杰們以鄧禹青年有為,通曉文韜武略,爭相薦舉;但鄧禹深知劉玄庸碌無能,不肯答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克長安,推翻王莽統治。十月,劉玄自南陽北上,建都洛陽(第二年遷都長安),但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政令所及,僅限于洛陽、長安、南陽一帶,其他廣大地區則處于分崩離析狀態,既有起義的農民軍,又有割據的地主武裝,還有一部分王莽政權舊官吏仍在行使管轄職權;尤以同洛陽近在咫尺的河北地區形勢最為嚴重,光是不相統屬的農民起義軍就有銅馬、青犢、五幡、五校、五樓、尤來、大槍、枟鄉、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富平、獲索等數十支,眾達數百萬人。所以更始政權建立不久,立即派遣劉秀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名義持節北渡黃河,撫慰河北各州郡。
鄧禹聽到這個消息,立即渡河北上追趕劉秀,追到鄴城(今河北磁縣南)才得相見,促膝談心,為之出謀畫策。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更始政權腐朽無能,群臣爭權奪利,不能成大事,勸說劉秀“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劉秀對劉玄的所作所為本來不滿,又懷有帝制自為之心,所以對鄧禹的獻策深表贊同,“因令左右號禹曰鄧將軍,常止宿于中,與定計議”。從此,鄧禹成為劉秀帳下參與決策的最親信的謀士。
鄧禹不僅是一位善于運籌帷幄的謀士,而且他還是一員勇于沖鋒陷陣的將軍。由于能文能武,故能出將入相,在平定河北、河東和建立東漢政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平定王郎的戰役中,劉秀自薊至信都,派遣鄧禹征發數千人,令自將之,別攻拔樂陽。后來,鄧禹又隨劉秀擊王郎橫野將軍劉奉,大破之。在進攻河北農民軍的戰斗中,鄧禹奉命與蓋延等擊銅馬于清陽,延等先至,戰不利,還保城,為銅馬軍所圍。禹遂進與戰,“大破之”;又從劉秀追銅馬軍至蒲陰,“連大克獲”。
鄧禹不僅能將兵,還能發現將才,舉薦將才。當時任使諸將,多訪于鄧禹,禹每有所舉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所以在“北州略定”中,他不僅是有定策、薦賢之功,也在征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秀在略取河北地區的過程中,采納了鄧禹羅致人才的建議,任用了不少有才能的謀臣武將,故勢力發展很快。平定了河北,取得了河內郡。劉秀以河內險要富實,欲選擇諸將中可以守河內的人才,詢問于鄧禹。鄧禹說:“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御眾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于是,劉秀乃拜恂為河內太守,行大將軍事。
鄧禹 - 平定河東
這年冬天,樊崇率赤眉軍自潁川(今河南禹縣)分兩路入關進攻長安。劉秀預料赤眉軍必破長安,欲乘機兼并關中,考慮自己先經營山東,而授鄧禹“以西討之略”。乃拜其為前將軍、持節,中分麾下精兵二萬人,遣西入關,令自選偏裨以下的部將。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與赤眉軍首領樊崇同名)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耿䜣為赤眉將軍,左于為軍師將軍,“引而西”。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領所部攻破箕關(在今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南),進入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一帶),圍攻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達數月之久。在安邑以南擊敗前來解圍的更始大軍數萬人,斬更始大將軍樊參。六月,駐守洛陽的更始大將王匡、成丹、劉均等又率十余萬大軍渡河攻鄧禹,鄧禹軍應戰失利,驍騎將軍樊崇戰死。諸將恐懼,勸鄧禹退走,鄧禹不聽,整軍再戰。第二天早晨,王匡悉軍出攻禹,禹令軍中無得妄動;既至營下,因傳發諸將鼓而并進,大破之。王匡等皆棄軍逃走,鄧禹遂定河東。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充分顯示出鄧禹的軍事才能。捷報傳至河北后,光武大悅。此時,光武已在鄗邑(今河北高邑縣東)即位,使使者持節拜禹為大司徒,封為酂侯。對其“謀謨帷幄,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的功績深加表揚。這時,鄧禹方二十四歲。
鄧禹 - 進出關中
鄧禹攻破王匡后,繼續西進。從汾陰(今山西河津縣南)渡過黃河攻克夏縣(今陜西韓城縣南),又在長安東北的衙縣(今陜西白水縣北)擊敗更始左輔都尉公乘歙所部十萬之眾。這時,赤眉軍攻克長安,關中混亂,百姓聽說鄧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鄧軍,“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鄧禹部下諸將皆勸他乘勝進攻長安,鄧禹以為,其眾雖多而能戰者少,而且軍糧不足。既無積蓄,又無饋運,而赤眉軍新破長安,財糧充裕,勢不可擋。莫如駐屯長安外圍,略取長安以北的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就糧養士,坐以待變。于是乃引軍北至栒邑(今陜西旬邑附近)。
劉秀以鄧禹久不進兵,下令催促。鄧禹仍堅持己見,自駐北地大要(今甘肅寧縣),督率諸將攻略北邊各郡,同時征兵征糧,而令部將馮愔、宗歆留守栒邑。馮愔為了爭權而殺掉了宗歆,并出兵反擊鄧禹。后來這場叛亂被平息。同時糧食也開始缺乏起來,軍士們皆以棗菜為食。繼而在長安附近又為赤眉軍所敗,被迫退至高陵(長安東北)。
正當處境困難之際,光武令其東還,詔書說:“赤眉無谷,自當來東。吾折捶笞之,非諸將憂也,無得復妄進兵”。建武三年春,鄧禹率騎將軍鄧弘等引兵東歸,行至華陰(今屬陜西)以東,與征西大將軍馮異相遇。馮異正率領所部自洛陽經弘農(今河南靈寶)西進關中,在華陰地區已與東歸的赤眉軍相峙六十余日。鄧禹自以未完成攻占關中的使命,有負劉秀的重托,便和鄧弘一起要求馮異同他們一道共攻赤眉。馮異以為赤眉軍尚有較強的實力,不如等待時機,與光武部署在澠池附近的大軍東西夾擊,一舉殲滅赤眉軍。鄧禹、鄧弘急于成功,不聽馮異的勸阻,向赤眉軍發動了進攻。赤眉軍采取了誘敵之計,“棄輜重走,皆載赤豆覆其上,兵士饑,爭取之。赤眉引還擊之,軍潰亂,……吏士散已盡”。鄧禹率領殘余二十四騎逃奔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向光武請罪,引咎辭職,繳還大司徒、梁侯(原封酂侯,建武二年改封梁侯)印綬,光武給予免官留爵處分。過了幾個月,又起用為右將軍。建武四年(公元28年),光武命鄧禹率將軍鄧曄等擊破割據漢水流域的延岑,軍威重振。
鄧禹 - 功臣之首
建武十三年(37年),東漢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完成了統一大業。鄧禹以功更封為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侯,食邑達四縣之多。其弟鄧寬亦因鄧禹功封明親侯。東漢初年,光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老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