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梅花嶺畔遺香在
2013/6/27 12:20: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的名字與一種高貴的植物聯系在了一起,那種傲雪的植物一直被人們認為是高潔的象征。在江蘇揚州城北的梅花嶺上,香山雪海中,他的紀念館巍然聳立。
他與辛棄疾、岳飛、文天祥、鄭成功、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等愛國志士一樣彪炳史冊,博得世人的敬仰。就如詩人賀敬之先生所說的那樣,“史可法,人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
他的名字叫史可法。揚州祠堂兩邊的楹聯上寫著: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就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這位民族英雄是從開封走出來的驕子。
恩師身教鑄精神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鄶,祖籍直隸(河北)順天府(北京)大興縣,其祖父后移居河南祥符(今河南開封)。他的先人在明太祖時做過錦衣百戶,官雖不高,卻是皇帝近臣。祖父是萬歷年間舉人,做過知州,為官清廉。父親沒有什么功名,是個本分人。公元1602年,史可法出生在開封。有專家考證,他的居所舊址就在如今雙龍巷的市八中附近。當時的開封,作為河南的首府,名人薈萃,文化底蘊深厚,為史可法提供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史可法的祖父曾說過:“我家必昌!”可知家人對于史可法的出生是充滿了殷切的期望。據說,史可法的母親臨盆時,夢見文天祥走進他家后就生下了史可法。這一點,大概是從“夢文信國而生”的詩句里附會而來的。史可法出生之際,不僅家運不昌,國運更糟。明神宗朱翊鈞荒淫無道、昏庸無為。起初,一代名相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后,厲行改革,且有太后支持,朱翊鈞不得不有所顧忌和收斂。張居正死后,朱翊鈞好像忽然甩掉了沉重的包袱,便肆無忌憚起來。他寵信宦官,迷戀神仙,沉湎酒色,在位48年竟然有20多年不與臣下共議朝政。這也可以創造歷史上的一項吉尼斯紀錄了。
關于史可法早年的事跡記載不多,只說早年以孝聞名于鄉。《祥符縣志·卷15·人物》記載了他的容貌:“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爍爍有光。”可見,英雄與外貌無關。
史可法博覽群書,志向遠大,他的形象和風采、思想和情操從他的詩文遺墨中可以體現出來。如“自學古賢修靜節,唯應野鶴識高情”、“澗雪壓多松偃蹇,崖泉滴久石玲瓏”、“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琴書游戲六千里,詩酒輕狂四十年”。
公元1621年,史可法回原籍大興應考。當時,左光斗以御史銜督學京畿。一個風雪交加的深夜,左光斗路過一座古廟,發現里邊還亮著燭火。他悄悄地走進去,看見廂房里有個書生伏在桌子上睡熟了,旁邊有一篇剛完成的文章。左光斗讀了文章后,為這個青年的才華所震驚,便解下自己的貂皮披風,輕輕地蓋在書生身上后躡手躡腳地退出,并輕輕地為其關上房門。他向寺廟的和尚打聽后知道這個青年就是史可法。
考試那一天,左光斗親自點名。當點到史可法時,他注視了史可法好久,發現他雖衣衫平常,卻儀表不凡,眉宇間透露出一股英氣。等到發榜,史可法被點為第一名。此后,左光斗經常把史可法帶回家中,縱論古今,抨擊時政,兩人都表示為挽救危局,不惜身家性命。左光斗領著史可法去拜見夫人,并告訴夫人說:“我的幾個兒子都碌碌無為,將來能繼承我事業的,必然是這個孩子。”
當時,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斗爭愈來愈激烈。公元1624年,時為左僉都御史的左光斗上書彈劾魏忠賢,數其死罪三十余條。不料奏章尚未呈送,閹黨就先發難。不久,左光斗遭陷害被下廠獄。史可法聽說恩師遭受炮烙酷刑后,想方設法去探監,都不得其門,后來還是買通了一個獄卒,化裝成打掃衛生的才混了進去。只見左光斗席地依墻而坐,面目焦爛,左膝以下筋骨都被打斷了,還戴著腳鐐手銬,史可法跪倒在地,抱著老師嗚咽悲泣。左光斗已聽出是學生的聲音,但雙眼因受刑無法睜開,努力用手扒開眼眶。他怒斥學生道:“你真是沒用的奴才!這里是什么地方,你怎么能來?國家大事壞到這種地步,我已經完了,還指望誰來支撐呢?你不快走,與其等奸人來捉拿你,不如讓我現在就把你打死!”說罷,他便摸索著地上的鐵鏈往史可法身上投去。史可法一聲也不敢吭,趕緊退了出去。以后,每當提起這件事,史可法都熱淚盈眶,說:“我老師的五臟六腑,都是鋼鐵鑄成的。”
左光斗的言傳身教,使青年史可法畢生難忘,造就了他優秀的精神品質。 史可法27歲中進士。 他在安徽做官時,只要有時間,經常抽空去桐城左光斗府上問候太公太母,拜見左公夫人,表示不敢忘師恩。他任鳳廬道時,一有情況,便幾天不睡覺,而讓士卒輪流休息。有人勸他休息一下,他說:“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廉政愛民有名聲
史可法為政時“事無巨細,咸屬親裁,目視、耳聽、口答、手批、靡不贍舉,而始終無倦,致百廢俱興”,以“廉政愛民”為朝野稱道。
當時,內有農民起義,外有滿人入侵,這種極其險惡的內憂外患的社會局面給史可法的官宦生涯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在史可法的官宦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著一個原則和信念,那就是支撐危局,力挽狂瀾,忠于國家,報效朝廷。
因其與農民軍作戰有功,公元1641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羅山,湖廣蘄州、廣濟、黃梅及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督導各地軍務,有兵萬人。史可法與部卒同甘共苦,行軍中總是等士卒都吃到飯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換棉衣,所以很得軍心,士卒都愿為他效命。
公元1642年冬,他立營六安以防農民軍。時值連年災荒,百姓生活極端困苦。史可法籌措糧米千石,設粥廠九處,救活饑民無數。六安城的城墻坍塌,他捐出自己的薪水修葺。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佐以節省之姿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費民財,雖一磚一石,亦目寓而心經焉”。而他自己卻“終歲布衣蔬食,約己裕民”。當他看到六安學事廢弛時,開“禮賢館,廣咨問,以拔才能”,當他看到官吏借“簽點法”無償征收百姓馬匹,致使“中人之產立盡”,“百姓苦之”時,他立即改革,永除其弊。當史可法調離六安時,百姓依依不舍,哭泣跪拜的隊伍長達數里。
史可法一生儉樸,身為兵部尚書、大學士、揚州督師時,仍行不張蓋(傘)、食不兼味、夏不扇扇、冬不衣裘、寢不解衣。他以身作則,跟兵士同甘共苦,受到將士們的愛戴。一年除夕,史可法把將士都打發去休息,獨自留在官府里批閱公文。到了深夜,他感到精神疲勞,把值班的廚子叫了來,想要點酒菜。廚子回報說:“遵照您的命令,今天廚房里的肉都分給將士去過節,下酒的菜一點也沒有了。”史可法說:“那就拿點鹽和醬下酒吧。”
史可法為官一任,兩袖清風,朝中一些大臣不太相信,崇禎帝便派人在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作者:任崇喜 2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