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版語
何謂“風物”?徐霞客足下的山川地理是風物,李時珍尋覓的奇花異草是風物,沈括筆端的機巧神工也是風物。風物有形亦無形,微觀亦宏觀,江河湖海縱然氣象萬端,一朵路邊野花里難道就無大千世界?
放眼遼寧,熟悉而陌生,我們不是知道得太多而是太少,哪怕是一些耳熟能詳的舊聞舊物,重新梳理后極可能別有洞天。一道嶺、一條河、一座古城、一個山洞也許就暗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一棵樹、一朵花、一把短劍、一塊斷碑,沒準就涵括著令心靈悸動的傳奇。
我們將帶您走進這有關風物的故事與傳奇里,在彼此坦誠的交流與共鳴中,一道求解真知,豐富學識,令鄉土之愛涌動心田,親近我們久違的萬物自然。
義縣醫巫閭山景區有位宋大爺,年逾六旬與世無爭,長年累月隱居于閭山深處看護著一座古老的寺院。這寺院說來也奇,主體建筑居然不在山間平地,而是深“嵌”在十幾丈高的懸崖峭壁上!
撲朔迷離的前世淵源
寺院旁的密林里有種羽毛艷麗的“玲瓏鳥”,只嫩嫩一啼,數里之外便能聽得真切。每日凌晨,宋大爺在這脆嫩的鳥鳴聲中蘇醒,撥開如薄紗般的盈面乳霧,仿佛置身海島仙山。正午時分,無論山外的世界如何喧囂煩擾,這里的山水始終安寧如故,空氣清幽得似乎能擰出水來。紅日西垂,宋大爺鎖上寺門沐浴在夕陽溫煦的金輝里,坐待靜謐佳夜、月色滿庭。
這處清修之地名為寶林樓,別說在國內,就算在本鄉本土也名氣平平。在義縣,寶林樓的名號遠低于北魏的萬佛堂與遼代的奉國寺,但這些年,卻不知有多少香客翻山越嶺來此地,欲登樓觀瞻。不過若被宋大爺看出面相不善,多半會以“善緣未到”為由一笑婉拒。“三皇五帝待的地兒,26位皇帝拜祭的地兒,是誰想看就能隨便看的嗎? ”這是宋大爺的心里話。有人曾勸宋大爺下山養老享享清福,宋大爺將寶林樓的門鑰匙系在腰間,拍一拍,笑道:“這兒挺好,我哪兒也不去! ”
話說北岳恒山有座懸空寺,亭臺樓閣建于離地幾十米高的巉巖陡壁上,巧奪天工天下聞名。論形制規模、世間名氣,義縣的寶林樓自然甘拜下風,但若論資排輩、細說淵源底脈,較之寶林樓,恒山懸空寺怕是連擺擂叫陣的資格都沒有。
恒山懸空寺建于距今約1400年的北魏后期,義縣寶林樓的成因卻要從中華先祖——炎帝說起。恒山懸空寺的家底條分縷析,而寶林樓的前世今生直到今天也沒人說得清。說不清還好辦,惱人的是,無論是民間學者還是權威專家,一提寶林樓,立刻便唇齒爭鋒,各說各話,以致將寶林樓的話題越說越深,越爭越玄,炎帝、顓頊、共工、伯夷、叔齊……誰也猜不透,這小小的寶林樓里究竟隱伏著幾多關乎中華上古源流的史前懸謎?
炎帝曾在此休養生息?
寶林樓的峭壁下供奉兩座祠堂,一是東方朔祠,一是炎帝祠。炎帝祠兩側的青磚墻面上刻有這樣一副對聯:火德教化稱炎帝,品定榖(gǔ)藥謂神農。祠堂正殿里的炎帝塑像身披大紅衣氅,手持禾谷稻穗,濃眉虬髯一臉正肅。據《炎漢古剎說》記載,四世炎帝“榆網”施暴政于民,黃帝起兵,炎帝在中原敗北,逃往云夢,選居閭山石屋休養生息。
炎帝作古后,其子嗣為祭祀他,由云夢真人主持,在他居住過的石屋修建了廟宇,供奉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神農氏、女媧氏和炎帝榆網等先祖,建成了一座炎帝古剎。當地人說,那座炎帝古剎就是今天寶林樓的炎帝祠,過去叫“神農罐”,也就是炎帝的陵墓。除神農罐外,寶林樓以前還有八卦神農雙塔(七級單檐式雙塔)和神農碣,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人文景觀,比埃及金字塔還早建300年,堪稱世界之最!
寶林樓的炎帝祠及相關說法令人困惑。據正史記載,炎帝部落起源于陜西、河南一帶,湖南等南方省份如今還在為標注炎帝故里的正宗地位爭搶不休。無論炎帝來自中原還是南方,何曾與遼寧有關?炎帝被黃帝擊敗后,據稱炎黃兩族合為一部繁衍生息,從而奠定了今天華夏族的千年根基,炎帝又怎會北上入遼,棲身于這名不見經傳的荒郊野嶺?
寶林樓此后的歷史同樣令人聞所未聞。宋大爺說,劉邦稱帝后,于公元前202年將炎帝古剎改建為兩層主樓,又修東西配殿,殿內增添了其父太公望和母親的塑像,炎帝古剎隨即轉換身份成了劉邦的家廟。東漢光武17年,光武帝劉秀為紀念東征匈奴、鮮卑犧牲的英烈,命遼東太守祭彤在炎帝古剎半山腰崖壁前突出的高山平臺上,修建了雄偉壯觀的古剎禪院。
到了唐貞觀十九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巡游遼東,大將軍尉遲敬德帶兵至此,夫人白氏生子于古剎,取名寶林,李世民為紀念此次東巡、表彰尉遲敬德的功績,遂將炎漢古剎改名為寶林樓。并命徐茂功設計,尉遲敬德監修,將原先的二層漢代建筑擴建為四層樓,東西配殿改修為配樓,第一層樓稱大雄寶殿,二層為大興寶殿,三層為大安寶殿,最上一層為凌煙閣,古剎禪院隨之易名為寶林禪院,并請“心元大師”出任寶林禪院的住持。這一時期,佛教天臺宗傳入遼寧,寶林樓成為當時這一地區的佛教活動場所,在此修煉的道士則搬遷到新修的慶云宮。寶林禪院內共有金、烏金、銀、銅、鐵、玉、石、木、泥塑佛像760尊,碑碣12個,現存的寶林樓二層木閣,是唐貞觀十九年的遺存,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是寶林樓最為興旺的時期。明永樂年間,寶林古剎的住持、僧人多達200余名,各類雜役30多人,有廟產42萬畝,是遼西地區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每逢佛事,僧道云集、香煙繚繞、鐘鼓齊鳴、誦經不絕,寶林古剎最后一位住持欣然大師,解放初期不知去向。
顓頊與妃嬪埋骨于此?
宋大爺聽前輩人講,在寶林樓的千年歲月里,共有26位皇帝、120位朝廷重臣拜祭過寶林樓,每位皇帝來時都在寶林樓后山種一棵松樹,這片如今高大茂密的松林實為“帝林”。乾隆皇帝回遼寧祭祖,先后三次來寶林樓并賦詩多首,還在寶林樓的凌煙閣里前后住了一個多月。
不過,上述有關寶林樓歷史沿革的說法卻并非共識,質疑者不乏其人,其中,對錦州歷史頗有研究的馮立民便是其中一位。“何曾有26位皇帝來過寶林樓?乾隆皇帝賜給寶林樓的御制詩有多少是偽作?其中一首根本不是乾隆本人所寫,而是出自一位明朝詩人范欽的手筆!寶林樓目前的對外宣傳完全不對路! ”馮立民的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那么,寶林樓的歷史真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呢?馮立民的詮釋比宋大爺的民間說法更加驚世駭俗!“據我考證,寶林樓是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大帝與其妃嬪的埋骨之所;是被顓頊擊敗的共工流放之地;是伯夷叔齊當年不食周粟的首陽山! ”
馮立民說,前些年在寶林樓發現一塊秦代古碑,古碑文字是李斯小篆體,上刻三個大字:頭山閭。古代的字句是從右往左讀的,所以古碑文字讀法的正確次序是:閭山頭。“在古代,‘二十五’為一閭,錦州文化學者孫劍平、李樹基實地考察驗證過,從今天北鎮境內的東北方向起至西南,確有二十五條山谷,而寶林樓所在的山谷正是醫巫閭山的起源處,所以稱‘閭山頭’。 ”
這“閭山頭”非同小可,這便是正史記載的顓頊大帝祭祀北方的神靈之地,也是他的埋骨之地。“《山海經》記載: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西蛇衛之。顓頊首開祭祀醫巫閭山的先河,他死后葬在醫巫閭山寶林樓一帶,他的九位妃嬪葬在此山對面,顓頊所生子女分布于東北各地,形成了后來的東北夷,即九夷,包括鮮卑、孤竹、令狐。”對寶林樓這段深奧的上古歷史,馮立民做出如下判定。
孤懸半空的福地洞天
寶林樓今天能夠保存下來實屬萬幸。寶林樓地處深山,又建于懸崖峭壁之上,人跡罕至登攀不易,后來,通向峭壁上古閣的天梯又爛斷了,使古老的寶林樓孤懸于半天外,幾乎與世隔絕。后世重修寶林樓,一棵死去多年的盤龍古樹忽然一夜之間吐綠復活,令當地人驚嘆不已。
如今的寶林樓增修了一些地面建筑,但千年遺跡依然隨處可見:高懸半天的古樓,用糯米漿黏合、依山勢而建的石墻,還有繪于半山腰險峻的石凹處,穿戴奇異的兩幅壁畫。
這畫像是用一種山間植物的汁液為顏料涂抹上去的,呈暗紅色,縱經千年風雨色調不褪。人像頭戴高帽、發髻高聳,身形體貌與中原人物迥異,當地人稱之為“老母像”。老母像頭部有個圓眼,乃槍擊所致,早年有人不聽勸告舉槍射擊,令千年古跡受損。
登臨寶林樓的凌煙閣,前有形似屏風的影壁石,側有惟妙惟肖的金雞石,身置高空視通萬里,不免心曠神怡。據傳,當年有道人在此修煉,飛升成仙。馮立民說,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在寶林樓煉丹修仙,26位皇帝是否來寶林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道家的仙山譜系中,千年前,寶林樓就是難得一覓的福地洞天。【原標題:遼寧義縣懸空寺千古之謎顓頊與妃嬪埋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