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舜文化特征與舜帝精神(4)
2012/4/26 16:23:0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義與歷史上的群體意識是有區別的。社會主義的集體是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的“真實的集體”(馬克思語),它同歷史上產生和存在的以血緣或地緣為紐帶的宗法群體,以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的統治集團的小集團、小幫派這類“虛假集體”是根本不同的。但舜帝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的群體意識能夠喚起個人對集體的道德責任心和義務感。“天下為公”包含了愛民親民的民本意識和“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這有利于我們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成“義”之所在,公民和個人必須將其擺在首要位置。
其三,“天下為公”集中體現了我國歷史—亡的道德文化中注重精神的傳統。
天下為公”的內涵具有博大的歷史包容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對“天下為公”會有不同的解讀,都爭先將舜帝“天下為公”之圣德當作自身的精神支柱。
孔孟儒家將它看作道德、政治、法律三位一體的“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提倡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個人通過養成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便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精神上獲得“天下有道”的宇宙本體;政治上追求“天下為公”的最高理想,真正成為“以天下為己任”的仁人志士。從秦始皇到清代帝王們把它看作“道統”,為自己統治的合理性提供佐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正如唐凱麟教授所言:“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同一種道德行為可以在不同精神的支配下產生,也可以包含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行為動機和目的,因而它的自覺程度、道德價值及其所顯示的道德境界也是不同的,這一點尤其突出地表現在對于那些社會各個階級部不能否認的、具有全民性因素的一般的道德規定的實際行為活動之中。”封建專制統治者認識和踐履“天下為公”的道德核心,并不能證明這一道德核心的不可靠,而恰恰反映危權政治所特有的形式性、狹隘性和虛偽性。
到了近代,“天下為公”又成為無數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人權,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力量。“天下為公”一語,代表著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為之奮斗的崇高革命理想,也是孫中山多次書寫用以自勉和鼓勵同志的文字內容。今天在歐美各國的“唐人街”牌坊中,仍然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渾厚雄健,氣勢恢宏的“天下為公”楷書橫披。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動員千百萬人民投身抗日戰爭的時候,也曾經喊出與“天下為公”相一致的口號。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寫的《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出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政治主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再強調要不執不扣地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各級領導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而不要做官當老爺。
目前,經濟全球化勢在必行。這一趨勢對于道德文化的沖擊,恐怕首先是對于“公”字的詞義的新詮釋。對于“天下”的概念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到“地球村”。在今后“地球村”的游戲規則中,任何狹隘的民族主義和閉關鎖國的保守主義都將是危險的,是與“天下為公”的理想格格不入的。
其四,“天下為公”是建設社會主義道德文化不可或缺的優良傳統。
從我國現實情況看,“天下為公”有利于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設。一是愛民主義內容。我們決定國家大政方針,辦任何一件事,都應首先考慮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能有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二是愛國主義內容:每個公民都要把國家(天下)之事看作公共的大事認真對待,每個公民都不能干有損于國家利益的事。三是社會主義道德的主要方面:“我黨倡導的以文明禮貌、樂于助人、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禮: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①這些規范都離不開一個“‘公”字。這個“公”,在任何時代,都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四是奉獻精神:每一位國家公民都應當從自己做起,為祖國多做貢獻,為了國家利益可以放棄一切,為了國家利益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天下為公”就是愛國奉獻精神。
以愛民主義和愛國主義為內涵的“天下為公”的舜帝之魂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華。它經過歷史積淀而成為中華民族感同身受、最富有凝聚力的人文精神。以“天下為公”為起點,便有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國而忘家,公而亡私”,(貿誼);有了”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即平民)”(陳子昂);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也有了“大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可見,“天下為公”點燃廠十華民族不熄的愛國主義之炬。
五、弘揚舜文化的現實意義
我國正處在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轉折時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的道德文化提供了現實契機。這是因為,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精神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利發展的保證,而要使這種社會功能得到充分有效發揮,就必須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繼承和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的道德文化就成了獲得這種形式的重要途徑。
另外,傳統道德文化資源,常常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尤其是那些能反映時代發展趨勢和要求的內容和成份。這類文化傳統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愿望,反映了反專制、反壓迫斗爭和革新的需要,反映了人們最高層次的人道主義訴求。這幾年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對舜帝道德文化遺產作出科學的梳理、現代詮釋和必要的改造,就能找到傳統與現代的接合點,找到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賴以生長的歷史依托點。這樣,我們就能夠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有用部分進行重新熔鑄,并使之升華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構成因素。【原標題:論舜文化特征與舜帝精神】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山東省大舜文化研究會網